“你说吧!”
“就请大叔作证,给他们兄弟俩立下分家文书;把我爹那三亩地,写在喜儿名下,留给他念书上进。”
温良顺一拍胸脯,说:“包在了我身上!”
砘子全凭温良顺做主,写下了分家文书就办喜事。只不过把两间泥棚茅舍刷了刷白,雪莲纸糊顶,门框上贴了喜联,窗户上粘了喜字;雇来一乘小小花轿,两支唢呐,两副笛子,放一挂爆竹。花轿行街,绕着小龙门转了一圈儿,然后抬回家来。小院当中,放一张八仙桌,点上红烛,烧起高香,翠菱和砘子双双拜过天地,大全福人把一根红线拴在他俩的手腕上,牵入洞房。
洛文搬到温良顺家借宿。
砘子有一身力气,翠菱有一双巧手,小日子步步登高;洛文发奋苦读,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更是一帆风顺,前途似锦。
阳关大道,要是一直走下去有多好呵!谁想得到,会有后来那一场塌天大祸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三寸树苗,栽种在良田沃土上,沐浴着和风、细雨、阳光,吸收着大地的乳汁,茁壮成长,本固技荣,眼看就要成材了;一场急风暴雨,一阵电火雷殛,烧焦和殛毁了眼看就要成材的十年之树。孤儿洛文,在农村念完小学,到县城念完中学,又考入北京的最高学府,成长为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大学生,眼看就要毕业了;五七年一场反右斗争,他被划了右派不肯认罪,五八年处理,又拒不签字,于是党籍和学籍双开除,头戴一顶不可接触的贱民的帽子,遣送原籍,回到他的生身之地。
哥哥和嫂子一年到头起五更,爬半夜,像燕子衔泥,盖起三间新砖房,一座花门楼,打起一国黄泥墙,很像个小康人家了。
哥哥虽然不到四十岁,但是劳累过度,已经非常苍老,满脸刀刻似的皱纹,背也弯了。嫂子翠菱,刚刚三十出头,但是连生了五个孩子,头发蓬乱,面容枯槁,衣衫褴褛,更显得未老先衰。
一见洛文回来,哥哥只从鼻孔里哼了一声,并没有数落他一句;但是连日阴沉着脸,长吁短叹,见人不敢抬头。
翠菱一见洛文就哭了,狠咬着嘴唇才没哭出声来。她给洛文和面做饭,眼泪就像房檐滴水,淌在了面盆里。然后,她又给洛文打扫西屋。
洛文却端起饭菜,到他呱呱坠地的那两间泥棚茅舍去;发起家来的是哥哥和嫂子,他不想在新房占一席地。
他没有粉刷墙壁,更不想裱糊顶棚,只是扫了扫小炕,铺上一块席头,打开行李,安放了书籍,便开始了他此后那漫长岁月的第一天。
洛文虽然在首都的最高学府里念了三年,但是仍然保持着农村出身的本色,粗茶淡饭并不感到难咽,蓬荜陋室也住得习惯。
入夜,一灯如豆,没有桌子,他就趴在炕沿上看书,写着笔记,身上叮了几只蚊子,也懒得赶走。
柳枝编成的屋门吱扭一响,猛然吹进一股风来,洛文抬头一看,翠菱脸色惨白,两眼哭得像熟透的桃子,僵直地站立门口,恶狠狠地瞪着他。
他收回自己的目光,又埋头看书写字。
翠菱突然抢上来,劈手夺过洛文的笔,又抓起书来在灯火上烧。
“你要干什么?”洛文扭住她的手腕子,书已被烧糊一角。
“你还看书,你还写字?”翠菱的身子抖索着,一阵气噎,“你……喝墨水……黑了心肠,反……反了党……”
“我没有反党!”洛文抗争地说。
“那为什么把你开除,戴帽子?”翠菱喊道,“共产党哪年哪月冤枉过好人?”
洛文低下头去,沉默不语。
“你说话呀!”
洛文一声不吭。
“你说话呀!”翠菱一把拧起洛文身上的肉,“说话呀!”
洛文还是不开口。
翠菱在洛文身上拧肿了好几块,洛文眉头也不皱一皱,眼睛也不眨一眨,翠菱哭着跑出了屋。
洛文看书写字到鸡叫,打了个盹儿,天不亮又醒来,拿起镰刀和铁锹,到温良顺家去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绍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