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个办法种西瓜行不行?”
老清说:“怎么不行。种西瓜、甜瓜都行。我在谷子地里种了十几棵杂皮甜瓜,绿瓤黄籽,比蜜还甜,吃过我的甜瓜的人。再好的西瓜都不想吃了。”
老清和雁雁说了一阵瓜豆桑麻,就试探着问:“雁雁,那个姓关的军官经常来吗?”
雁雁说:“三天两头来。”
老清问:“他来有啥事?”
雁雁说:“有什么事儿,来就坐在椅子上,像焊到上边一样,一坐半天。谁知道他干什么。”
“你妈也不管?”老清又问。
“人家送东西呗。”
老清吁了口气,又问:“你姐对他啥态度?”
雁雁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有时候不理他。有时候又和人家说说笑笑。”她停了一下又说:“俺姐还认识一个人,我看她和那个人不错,就是俺妈不喜欢。”
“谁?”老清急切地问。
“中华照相馆一个相公,叫彦生。……”说到这里雁雁不说了。她忽然感到自己的嘴太快了。
事情越来越复杂了,海老清没有好意思再问下去。他觉得,他心中的篱笆已经被践踏坏了,他无法保持心中的那一块净土。
在这个家里,他觉得唯有雁雁还能够体贴他。他对雁雁说:
“雁雁,我这次来,本来是想把你们都接到伊川县农村去种地。现在看来,你姐不会跟我去了,你妈也不会去了。雁雁,你能不能跟我去?”他又带着乞求的口气说:“雁雁,我老了,一两个月没吃过一顿面条,我不会擀。常言说:‘笑脸求人,不如黑脸求土。’我一辈子能用得着你们几天?”
海老清浑浊的眼里涌出了泪水。雁雁也哭了。她泪眼模糊地看着海老清的肩膀,这个肩膀曾经像一匹马,让她从一岁骑到六岁。她扑在老清的怀里:“爹!你别难过。我跟你走,我陪着你。我给你擀面条……”
第二天一早,雁雁收拾好了一个包袱,跟着老清要到乡下去了。老清婶也没有阻拦。爱爱却哭得像个泪人似的。
老清备好驴鞍,刹紧肚带,把雁雁抱到毛驴背上。回头对爱爱说:
“回去吧,不用送了。我想对你说一句话,常言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不是自己用血用汗换来的东西,一根断筷子都不能要。你爹姓海,你也姓海,姓海的老坟地里不长弯腰树。人人要活得干净,活得清白,活得正直,活得有志气!”
老头子说着,硬是憋着泪水没有让流出来。他不愿自己的女儿看见他的眼泪。他转过身去。爱爱流着眼泪点着头,她没有敢看她爹的脸,老清赶着驴走后,爱爱跑到黄土崖头上,一直看到那头驮着雁雁的小驴隐没在邙山脚下一排柳树荫中,她似乎看到她爹还回头望了两次。……
当街上打脸,茅厕里赔情。
一一民谚
一
洛河上有两座桥,一座叫天津桥,一座叫林森桥。天津桥这个名字很古了,“天津桥月”本来是洛阳八大景之一。抗日战争开始后,这座桥被日本鬼子飞机炸毁,只剩下下边的一座林森桥。这座桥是北伐后修建的,用国民党元老林森的名字命名。这座桥没有天津桥古雅漂亮,但现在却变成洛阳到豫南的一条咽喉要道。每天南来北往的汽车、胶轮车、运送军粮的卡车,还有黄包车、架子车和手推木轮车,把这一座不到半里长的河桥挤得水泄不通。牛头撞马尾、车轮碰车轴,走一步,挪四指,整个桥上的人畜车马,就像塞在香肠里的碎肉一样。
海老清牵着驴子和雁雁来到桥上时候,才是上午九、十点钟时分,可是到了中午,还没有过得桥去。海老清的毛驴本来是在乡下种庄稼的,没有见过这样大的场面,越是人多,它越是拧头掉尾哼唧着尥蹶子。几个开汽车的国民党士兵,看着驴背上骑了个小姑娘,就故意把汽车喇叭捺得哇哇直响来吓唬驴子。气得海老清没法,只是抱着驴子笼头乱抖,却不看那些当兵的一眼。在他的眼里,好像他们不是人,甚至也不是畜生,是一种连畜生都不如的东西。
雁雁从驴背上跳下来,脱下自己身上穿的小布衫顶在头上。
她一方面是为了遮太阳,更重要是为了遮断那些从汽车上射过来的贪馋眼神。
到了桥南头时,人群流动开始快了一些。因为多天没有下雨,桥南头的马路被轧得坑坑凹凹,尘土飞扬。人们的嘈杂声和互相叫骂声混合在一起,汽车喇叭声好像是这个乐队的大提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