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际交易所的股东们同时又是交易所最大的利益交易方,也就是说摩根斯丹利、高盛一帮人不仅仅是老板,自己的期货交易也通过洲际交易所这个平台进行运作,他们的客户也放在洲际交易所的平台上进行交易。
现在有点明白了,高盛跟洲际交易所这么有渊源。也许仍然有人迷惑不解,并非洲际交易所大老板的高盛,怎么会成为希拉里跟参议院的议员炮轰的对象呢?
事实上,洲际交易所真正的控制人就是高盛。为什么呢?
现在先分析一下高盛跟英国皇家石油的关系,这两家的关系非同一般,那是标准的铁哥们。1987年皇家石油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当时的发行商之一就是高盛,遗憾的是发行并不顺利,后来英国政府将股份从高盛手上买回去转卖给KIO公司。然而,KIO跟英国政府关系总是不那么铁,结果握有英国皇家石油22%股份的KIO成了英国政府的一块心病,总觉得KIO在损害英国人的利益,巴不得KIO马上将股权转卖出去。1998年,高盛在四家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帮助英国政府解决了这个心病,将KIO持有的皇家石油股权全部收购,并转手卖到纽约跟伦敦两个市场,让英国政府成为了绝对的控制人。
光是这些,还不足以表明英国皇家石油跟高盛是多么的亲密,下面的花絮才更有意思。
2008年,金融界出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儿。英国皇家石油总裁布朗因为甩掉同性恋男友而引发官司,在法庭上做了伪证,一时间轰动全球,成为各大报纸的“娱乐”新闻。很傻很天真,布朗不得不辞去总裁的职务,同时,他也辞去了高盛董事的职务。
这会儿什么都清楚了,原来皇家石油总裁还兼任高盛董事。是的,在高盛帮助英国政府化解KIO心病之后,布朗就成为了高盛集团的董事,他跟高盛前总裁后来的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现任总裁布兰克费恩都是铁哥们,在高盛集团的上市过程之中,布朗居功至伟,在高盛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之中,一直携手并进,荣辱与共。
所以说,摩根斯丹利名义上是洲际交易所的第一大股东,但是高盛才是洲际交易所真正的掌权者。把矛头指向洲际交易所,就等于是在炮轰高盛。
卡尔?拉文跟戴安?费恩斯坦在报告中尖锐地指出,负责监管商品期货交易的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FuturesTradingCommission)的主要职责就是要保证商品的交易价格遵循供求关系,同时禁止交易方对该商品价格进行操纵。而且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也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规章,来监管和避免交易方(尤其是大型交易方)通过不正常的交易订单以操纵商品的价格走向。但是洲际交易所是位于伦敦的交易所,只是在美国交割能源产品,没有受到美国相关法律的覆盖,且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在审批洲际交易所的过程中,也没有很好的执行有关的规定和指引,致使洲际交易所的柜台市场以及电子交易平台缺乏对价格操纵的有效管理和防止,在2003年到2005年两年期间,投机型交易增加了7倍。
希拉里的神秘报告已经明确指出洲际交易所最大的盈利数据是高盛的,那么也就是说洲际交易所最大的投机交易出自高盛之手。卡尔?拉文跟戴安?费恩斯坦在向国会提交的法案中直接拿洲际交易所的交易数据为证据,强硬地要求国会通过法案,限制投机资金在能源期货市场交易总额的比例,并要求该交易所公开当日的交易信息以保证透明度。
原来高盛在做空以雷曼兄弟为首的华尔街次级债大亨的之前,就已经深度操纵石油期货市场了。导演“疯狂”的石油这出好戏的神秘人终于被揭露出来,这才是石油疯狂上涨的真正内幕!国会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国会的介入让高盛一下子陷入了被动局面,真是“刚送走了瘟神,又迎来了恶魔”。布兰克费恩异常愤怒,是该反击了。
2008年5月9日,洲际交易所以公告的形式向美国国会发难,声言目前英国和美国在能源期货交易市场监管的条条框框已经太多了,市场价格反映的是交易各方对商品长期供需关系的判断,不会因为政府部门匆忙的短期控制行为而受到影响,市场众多的交易者,当然包括敏感的对冲基金的参加,这保证了价格机制的正常运转,政府的干涉反倒会引发市场的不正常波动和负面影响,纯粹是多此一举。
洲际交易所的反击进行了全面的权衡利弊,甚至搬出了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在2006年参加国会山听证会的证词,认为国际间对等、不同的交易平台对保证商品的市场运作非常重要,破坏该机制对美国国内的消费者是有害的。甚至宣称适当的价格水平对保持供求的平衡也是至关重要的,督促相关各方从长期的角度出发,努力为解决能源的供需问题而努力。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