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村(7)

2025-10-10 评论

    “现今不是唐朝,我也不是酒色文人。”谷秸怒喝一声,“你给我出去!”
    金宝库虽不是抱头鼠蹿,却也是夹起尾巴溜走。
    谷秸哪里知道,几个月前,解放军还没有进城,金宝库又讨了个三姨太太;他喜新厌旧,急于摆脱周翠霞。此人对待姬妾态度,一向是喜爱时舍得花钱买来玩,玩腻了也舍得随手一扔不可惜。他见谷秸喜爱京戏,周翠霞可算难得的知音,便想亲手撮合,同时减轻自己的负担,不亦宜乎?谁想热脸碰了个冷屁股,从此禁闭内院,不敢越雷池一步。
    周翠霞那一双钩子带刺儿的眼睛,早看出金宝库别有用心,她也想幽谷迁于乔木,谷秸正是一块难得的跳板。于是,她便在外貌装扮上大下功夫,花枝招展的姨太太变成了布衣荆钗的小家碧玉,风骚泼辣的彩旦变成了憨态可掬的日门旦。谷秸有自知之明,却无识人之智,竟误以为她在脱胎换骨,而且日新月异。周翠霞不失时机,得寸进尺。

    三
    整容队借用一家私立小学的教室,办了个市民夜校,主要是扫盲。还成立了一个宣传队,利用文艺形式宣传政策。周翠霞抢着起带头作用,扫盲班头一个报了名,宣传队也头一个挂了号。
    周翠霞在妓院小班本来识几个字,只是能认不会写,也能看闲书。领家妈雇人教妓女们识字是为了接待风雅嫖客。但是不许妓女们提笔写字,怕她们跟某个嫖客情投意合,传书递笺私奔,落得个凤去楼空,人财两失。扫盲的识字课本都是一些常用字词,周翠霞已经相识多年,现在不过是学而时习之,驾轻就熟,轻而易举,便在扫盲班出人头地,连得两张大红奖状。她脸皮厚嗓子好,票房里上过台,装神弄鬼三分像,加入宣传队也就挂头牌;《兄妹开荒》扮哥哥,《夫妻识字》演媳妇儿。这个宣传队越演名声越大,不但被请到几个单位的礼堂演出,后来更被邀请到鲜鱼口内的华乐戏院和大栅栏内的庆乐戏院公开表演。周翠霞过足了戏瘾,又大出风头,也就越来越像个“角儿”。
    她每天晚上不过十二点不睡觉。早晨头顶着星星起床,在后院小花园里踢踢腿,弯弯腰,起个霸,拉个云手;身上一见了汗,便咿——咿——咿——咿遛嗓子。此时,佛堂里金宝库也刚上座,青灯黄卷,木鱼敲响,念经做早课。俩人抑扬顿挫,行腔使调,《金刚经》与《小上坟》一比高低;好似法海和白蛇唱开了对台戏。周翠霞把嗓筒迟得豁亮而又痛快,便又返回香日大睡回笼觉。这一觉醒来,已经时近正午,梳洗打扮之后吃午饭,吃过午饭打个盹儿,然后满面春风到宣传队去。她前脚走出家门,大奶奶便从背后戳她的脊梁骨,咒她出门就撞上汽车,马失前蹄掉进打开铁盖子的下水道里。当面,大奶奶怕她“革命”,早就收敛了雌威,敢怒而不敢言。
    周翠霞排戏或是演出回来,都要先到谷秸屋里坐个够,才回自己的卧房吃夜点,吃完夜点洗洗涮涮,然后上床酣然入梦。谷秸的最大乐趣,是手不释卷,闭门读书。有时,供给制的那点津贴不够开销,便写几篇小文换几个稿费,买烟抽打酒喝。那时的稿酬很低,每千字只给六万元,折合后来的六块钱。但是,那时的物价便宜。千字稿费所得,可以请人到全聚德吃一顿烤鸭,还能剩几个零头。内行人都说他的文笔极有功力,文风别具一格,他淡然一笑,并不放在心上,不想卖文为生。但是,周翠霞每晚必来打扰,妨碍他的读书作文,使他十分气恼。他张不开嘴下逐客令,又找不到闲房迁居,只盼整容队早日散摊子,他布衣还乡,仍旧教书为业。他干了七八年革命,没打过一回仗,毫无战功可言,自从受到撤职处分,只临时当过一年村土改队长,也没有从政经验。只有教书吃粉笔面,才是轻车熟路,老马识途。
    他开始暗中活动,给家乡的县委写了封信。县委书记也是他当年的同学,不收留他不够交情,收留他而不给个一官半职,又觉得对不起他的苦劳。恰巧,县里为丰富土改后的农民文化生活,打算成立文工团。文工团团长这顶乌纱帽,戴在谷秸头上正合尺寸。不过,县委书记深知谷秸的拗性,暂时秘而不宣;只要他在北京物色几个主要演员,配角和龙套就地取材,不劳谷秸大驾。谷秸马上想到周翠霞,票友下海正如秃子出家当和尚,方便得多。她不但是京戏内行,在宣传队里演唱评戏和歌剧也是一点就通,正是不可多得之全才。为了诱导周翠霞到县文工团当演员,谷秸一改过去的反感,十分欢迎周翠霞前来串门子。周翠霞是风月场中人,谷秸的态度变化,不能不使她产生误会。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绍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