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者(35)

2025-10-10 评论

  那一天,他们正在火塘边昏昏欲睡,忽然听到一种声音,正以为是火星溅响,冬天到来时贴上的窗纸,像笛膜一样抖了几下,将一串悠长的颤音送到被白雪映照的老屋里。

  这些人家的孩子,全都高兴地提醒父母,是孙老师或者邓老师吹出来的笛声。

  大人们往往只是嘟哝一句,一根细细的笛子,还能响得这么远!

  笛声飘得如此遥远,的确难得一见。

  同样,明爱芬去世时的那场大雪,也是界岭一带山区近年来所罕有。

  雪多得要用三天三夜才能全部落下来。

  融雪总比落雪慢,从雪停后到学生们能够在山路上平安行走,又用了七天七夜。

  放在往年,落雪成灾,只要一天一夜,就会有房顶垮了,压死人或猪牛羊等。

  村长余实后来在竞选连任时说,这场大雪是其政绩的最好证明,房屋没有压垮一间,家畜没有少一只。

  这说明家家户户的房屋比以前结实了,更说明家家户户收人增加了,温饱没问题了。

  那场大雪中。

  只死了一只野兔。

  那只野兔,被几只狗从厚厚的积雪中撵出来,蹿上一处石崖,或许是被白雪晃了眼,野兔再次纵身一跃,居然跳上村长余实家的屋脊。

  界岭之事,哪怕是刚发生的,隔几天就会成为传说。

  比如那次余校长送学生回来的路上将老村长的墓碑当成了人的事,在这一带山里流传一阵,再回到余校长耳朵里,那块墓碑已经变成了人,还朝着余校长三鞠躬。

  有了雪,天地间就会安静许多。

  平时十分响亮的狗吠,一到大雪天就变得如同老猫在叫。

  加上村长余实家进出的人多,那几只无计可施的狗叫得再凶,也不会引起旁人的注意。

  若不是村长余实的儿子在作文里饶有兴趣地描写了野兔蹿上自己家的房顶,外人也无法得知这件蹊跷事。

  村长余实的儿子将这事写得很细致。

  刚开始家里人还不知道是野兔在头顶上跑来跑去踩得积雪吱吱响,以为是房梁被大雪压得直喘气。

  村长余实很有自信,既然邻居家那种破房子都没事,就不必庸人自扰了。

  野兔在村长余实家的房顶上与几只狗对峙了一天一夜,才被发现。

  村长余实的儿子想到外面去玩雪,主动要求到菜地里拔几棵白菜回来煮吊锅。

  他在菜地里扒雪时,望见自家瓦脊上蹲着一只兔子,连忙回去报信。

  村长余实气不打一处来,操起一只竹竿,爬到屋后的山崖上,冲着瓦脊胡乱挥舞。

  俗话说,竹竿再长也够不着瓦脊。

  可是野兔没见过世面,慌乱之中,居然对着瓦脊上的烟囱,一头钻了进去。

  野兔从高高的烟囱里摔进灶膛,因为贪恋一时的温暖而失去从灶屋后门逃走的机会,被村长余实轻易地逮住,用干辣椒加酱油红烧吃了。

  村长余实的儿子最后写道:爸爸一边吃兔子肉,一边对我说,这是我家最特殊的一次特殊化。

  事情之有趣,吸引了第一个读到这篇作文的孙四海,他用红笔将一些不通顺的句子改正后,让村长余实的儿子在班上站起来朗读。

  还没下课,邓有米就将孙四海叫出来,提醒他这样做不妥。

  兔子尾巴长不了——兔子跑到村长余实的房顶上,可不是什么好事。

  孙四海不高兴地说,野兔上他家房顶难道是民办教师的责任?

  为此事,余校长认真地查找过词典,他发现,兔子虽然长相可爱,但与之相关的词汇都是负面的,如兔死狗烹、兔死狐悲、兔起鹘落、兔角龟毛、守株待兔、狡兔三窟、东门逐兔等等。

  于是,余校长也要孙四海慎行。

  从明爱芬去世,张英才被他们推荐转为公办教师后,孙四海变得更加深沉,他没有做任何分辩,就将这篇作文埋进语文作业堆中。

  不过,这件事还是通过班上的学生传开了。

  等到他们听到传说时,已变成野兔站起来,将两只前爪抱在一起,冲着村长余实作了三次揖。

  第一次作揖是要村长余实注意野兔可能有特殊才能,否则很难上到他家房顶。

  第二次作揖是要村长余实深思全村人都没吃野兔肉,他却独享美食会不会脱离群众。

  第三次作揖是要村长余实考虑就野兔的生与死开一次村委会,哪怕是假模假式,让别人举手表决一下,也能体现界岭地区政治生活的进步。

  野兔作揖可以再三,不能再四,最终还是被剥皮抽筋,下了油锅。

  传说传到学校,孙四海在余校长面前说:“界岭的土皇帝要换人做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