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外集拾遗(9)

2025-10-10 评论

  (11)Vologda伏洛格达,苏联的一个州。(12)Iskra《火星报》。按卢那察尔斯基没有参加过《火星报》的编辑工作。
  (13)这句话原意应译为:“中世纪主义与乌托邦相遇,而没有十九世纪的媒介物”。
  (14)Blok勃洛克。参看本卷第302页注(6)。(15)Sidney锡德尼(1554—1586),英国诗人。(16)Shelley雪莱(1792—1822),英国诗人。(17)Esènin叶赛宁。参看本卷第121页注(13)。(18)DemianBedny杰米扬·别德内依(E.·MeUrZ,1883—1945),苏联诗人。
  (19)文中的经验主义者,原文是Empirean,应译为净火天。欧洲古代传说和基督教教义中指天神和上帝居住的地方。(20)Bely别雷(·MrZ,1880—1934),俄国作家。(21)Maeterlinck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作家。Ko-rolenko,柯罗连科,参看本卷第201页注(85)。(22)《宗教》原文中无此书名。
  (23)十二岁原文为二十岁。
  (24)《OliverCromwell》《奥里弗·克伦威尔》。《Th*铮恚幔Campanella》,《托马斯·康派内拉》玻玻怠场。牵铮澹簦瑁濉「*德(1749—1832),德国诗人、学者。《Faust》,《浮士德》,诗剧。
  (26)德莫克拉西英语democracy的音译,民主。(27)AbruzziIntrodacqoue阿布鲁齐和因特罗达库。意大利东部的两个小镇。
  (28)Geneva湖日内瓦湖。在瑞士。St.Leger,圣·莱格玻*9)浮士德《浮士德与城》的主要人物。他幻想建立“自由的城”,但对人民实行专制,遭到反对,退出王位。结尾写他终于悔悟,投靠人民,并且作为“自由的城”的开创者在人民的歌颂中死去。

  《何典》的出世,至少也该有四十七年了,有光绪五年的《申报馆书目续集》(2)可证。我知道那名目,却只在前两三年,向来也曾访求,但到底得不到。现在半农(3)加以校点,先示我印成的样本,这实在使我很喜欢。只是必须写一点序,却正如阿Q之画圆圈,我的手不免有些发抖。我是最不擅长于此道的,虽然老朋友的事,也还是不会捧场,写出洋洋大文,俾于书,于店,于人,有什么涓埃之助。
  我看了样本,以为校勘有时稍迂,空格令人气闷(4),半农的士大夫气似乎还太多。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三家村的达人穿了赤膊大衫向大成至圣先师拱手,甚而至于翻筋斗,吓得“子曰店”的老板昏厥过去;但到站直之后,究竟都还是长衫朋友。不过这一个筋斗,在那时,敢于翻的人的魄力,可总要算是极大的了。
  成语和死古典又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神髓,随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又即从成语中,另外抽出思绪:既然从世相的种子出,开的也一定是世相的花。于是作者便在死的鬼画符的鬼打墙中,展示了活的人间相,或者也可以说是将活的人间相,都看作了死的鬼画符和鬼打墙。便是信口开河的地方,也常能令人仿佛有会于心,禁不住不很为难的苦笑。够了。并非博士般角色(5),何敢开头?难违旧友的面情,又该动手。应酬不免,圆滑有方;只作短文,庶无大过云尔。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鲁迅谨撰。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二六年六月北新书局出版的《何典》。《何典》,一部运用方言俗谚写成的带有讽刺而流于油滑的章回体小说,共十回,清光绪四年(1878)上海申报馆出版。编著者“过路人”,原名张南庄,清代上海人;评者“缠夹二先生”,原名陈得仁,清未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2)《申报馆书目续集》一八七九年上海申报馆印行,其中有关于《何典》一书的提要。
  (3)半农刘复(1891—1934),号半农,江苏江阴人。曾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是新文学运动初期重要作家之一。后留学法国,研究语音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著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等。(4)《何典》标点本出版时,刘半农将书中一些内容粗俗的文字删去,代以空格。后来此书再版时恢复了原样,因此刘半农在《关于〈何典〉的再版》中说:“‘空格令人气闷’这句话,现在已成过去”。(5)博士般角色指胡适。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