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24)

2025-10-10 评论

  (126)斯洛伐支奇(1809—1849)通译斯洛伐茨基,波兰诗人。
  他的作品多反映波兰人民对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一八三○年波兰起义时曾发表诗歌《颂歌》、《自由颂》等以鼓舞斗志。主要作品有诗剧《珂尔强》等。
  (127)克拉旬斯奇(1812—1859)波兰诗人。主要作品有《非神的喜剧》、《未来的赞歌》等。
  (128)列图尼亚通译立陶宛。
  (129)维尔那大学在今立陶宛境内维尔纽斯城。
  (130)《死人之祭》通译《先人祭》,诗剧,密茨凯维支的代表作之一。写成于一八二三年至一八三二年间。它歌颂了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复仇精神,表现了波兰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强烈抗议,号召为争取祖国独立而献身。
  (131)加夫诺立陶宛城市。密茨凯维支曾在这里度过四年中学教师生活。
  (132)阿兑塞通译敖德萨,在今乌克兰共和国南部。
  (133)克利米亚即克里米亚半岛,在苏联西南部黑海与亚速海之间,有许多风景区。
  (134)《克利米亚诗集》即《克里米亚十四行诗》,共十八首,写于一八二五年至一八二六年间。
  (135)《格罗苏那》通译《格拉席娜》,长篇叙事诗,一八二三年写于立陶宛。
  (136)《华连洛德》通译全名是《康拉德·华伦洛德》,长篇叙事诗,写于一八二七年至一八二八年间,取材于古代立陶宛反抗普鲁士侵略的故事。
  (137)摩契阿威黎(1469—1527)通译马基雅维里,意大利作家、政治家。他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拥护者,主张统治者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著有《君主》等书。密茨凯维支在《华伦洛德》一诗的开端,引用了《君主》第十八章的一段话:“因此,你得知道,取胜有两个方法:一定要又是狐狸,又是狮子。”
  (138)密茨凯维支于一八二九年八月十七日到达德国魏玛,参加八月二十六日举行的歌德八十寿辰庆祝会,和歌德晤谈。
  (139)《佗兑支氏》通译《塔杜施先生》,长篇叙事诗,密茨凯维支的代表作。写于一八三二年至一八三四年。它以一八一二年拿破仑进攻俄国为背景,通过发生在立陶宛偏僻村庄的一个小贵族的故事,反映了波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华伊斯奇(Wojski),波兰语,大管家的意思。
  (140)普希金于一八三一年秋到沙皇政府外交部任职,一八三四年又被任命为宫廷近侍。
  (141)《铜马》今译《青铜骑士》,写于一八三三年。下文的《大彼得像》,今译《彼得大帝的纪念碑》,写于一八三二年。
  (142)指一八三○年波兰十一月起义失败,次年八月沙皇军队占领华沙,进行大屠杀,并再次将波兰并入俄国版图。
  (143)克尔舍密涅克通译克列梅涅茨,在今苏联乌克兰的特尔诺波尔省。
  (144)华骚即华沙。户部,掌管土地、户籍及财政收支等事务的官署。
  (145)曷尔爱列须(ElArish)通译埃尔·阿里什,埃及的海口。
  (146)《大漠中之疫》今译《瘟疫病人的父亲》。
  (147)尼阿孛又译尼俄柏,希腊神话中忒拜城的王后。因为她轻蔑太阳神阿波罗的母亲而夸耀自己有七个儿子和七个女儿,阿波罗和他的妹妹月神阿耳忒弥斯就将她的子女全部杀死。
  (148)《克垒勒度克》波兰语,意译为《精神之王》,是一部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哲理诗。按诗中无这里所说伊凡四世的情节。
  (149)马理通译马利亚,基督教传说中耶稣的母亲。
  (150)鞑靼这里指居住中亚细亚一带的蒙古族后裔。
  (151)巴棱沙皇保罗一世的宠臣。他于一八○一年三月谋杀了保罗一世。
  (152)阿尔洛夫俄国贵族首领。在一七六二年发生的宫廷政变中,他指使人暗杀了沙皇彼得三世。
  (153)血蝠又译吸血鬼。旧时欧洲民间传说:罪人和作恶者死后的灵魂,能于夜间离开坟(24)墓,化为蝙蝠,吸吮生人的血。
  (154)《阿勒普耶罗斯》和下文的《阑勃罗》、《珂尔强》,分别通译为《阿尔普雅拉斯》、《朗勃罗》、《柯尔迪安》。《柯尔迪安》是大型诗剧,斯洛伐茨基的代表作。写于一八三四年。
  (155)摩亚(Moor)通译摩尔,非洲北部民族。曾于一二三八年到西南欧的伊比利亚半岛建立格拉那陀王国,一四九二年为西班牙所灭。阿勒曼若是格拉那陀王国的最后一个国王。
  (156)指一八六三年波兰一月起义。这次起义成立了临时民族政府,发布解放农奴的宣言和法令。一八六五年因被沙皇镇压而失败。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