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五年六月十六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九日《莽原》周刊第九期。
②G.Byron拜伦,参看本书《摩罗诗力说》第四、五节及注(24)。
③拜伦的肖像,指英国画家菲力普斯(T.Phillips)所作的拜伦画像。一九二四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十五卷第四期《拜伦逝世百年纪念专号》曾予刊载。《小说月报》,一九一○年创刊于上海,一九二一年经过改革,成为当时著名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主持的刊物。一九三二年停刊。
④《新罗马传奇》梁启超根据自著的《意大利建国三杰传》改编的戏曲,其中并无拜伦诗的译文。按梁启超在他所作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中,曾以戏曲的形式介绍过拜伦长诗《唐·璜》第三篇中的一节:“(沉醉东风)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是平和时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Sappho,通译萨福,约公元前六世纪时的希腊女诗人。日语译音为サツフオ“ツ”(音芷)在此处不读音,“撒芷波”系梁启超的误译。
⑤苏曼殊(1884—1918)名玄瑛,字子谷,广东中山人,文学家。二十岁时在惠州人寺为僧,号曼殊。他曾用古体诗形式翻译过拜伦的诗五篇:《星耶峰耶俱无生》一篇,收入一九○八年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文学因缘》;《赞大海》、《去国行》、《哀希腊》、《答美人赠束发带诗》四篇,收入一九○九年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拜伦诗选》。“寄弹筝人”,指《寄调筝人》,是苏曼殊自作的情调颓废的三首七言绝句,最早发表在一九一○年出版的《南社》第三集,思想风格与所译拜伦诗异趣。
⑥AdamMickiewicz密茨凯维支;PetofiSándor,裴多菲。参看本书《摩罗诗力说》第八、九节及有关注。
⑦厘沙路(J.Rizal,1861—1896)通译黎萨,菲律宾作家,民族独立运动领袖。一八九二年发起成立“菲律宾联盟”,同年被捕;一八九六年第二次被捕后为西班牙殖民政府杀害。著有长篇小说《不许犯我》、《起义者》等。他的绝命诗《我的最后的告别》,曾由梁启超译成中文,题作《墓中呼声》。
⑧G.Hauptmann霍普德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著有《织工》、《沉钟》等。H.Sudermann,苏德曼(1857—1928,德国作家。著有剧本《故乡》、小说《忧愁夫人》等。Ibsen,易卜生。
⑨《扬州十日记》清代江都王秀楚著,记顺治二年(1645)清兵攻入扬州时惨杀汉族人民的实况。
⑩《嘉定屠城记略》清代嘉定朱子素著,记顺治二年清兵攻入嘉定时三次屠杀汉族人民的实况。
⑾《朱舜水集》朱之瑜著。朱之瑜(1600—1682),字鲁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据舟山抗清,力图恢复,失败后流亡日本,客死水户。他的著作有日本稻叶岩吉编辑的《朱舜水全集》,一九一二年印行;国内有马浮就稻叶本重订的《舜水遗书》二十五卷,一九一三年印行。
⑿《张苍水集》张煌言著。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南明抗清义军领袖,文学家。他于清顺治二年(1645)在浙东起兵抗清,奉鲁王(朱以海)监国,兵败后被俘,不屈而死。清末章太炎从鄞县得《奇零草》抄本,上卷杂文,下卷古今体诗,改题《张苍水集》印行。
⒀《黄萧养回头》以鼓吹反清革命为主题的粤剧,署名新广东武生著,原载于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杂志,后有上海广智书局单行本。黄萧养是明代正统末年广东农民起义领袖,景泰元年(1450)在战斗中中箭牺牲。剧本内容是说黄帝命黄萧养的灵魂投生,从事救国运动,使中国进入“富强之邦”。
⒁邹容(1885—1905)字蔚丹,四川巴县人,清末革命家。曾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清斗争,一九○三年七月被清政府勾结上海英租界当局逮捕,判刑二年,一九○五年四月死于狱中。《革命军》是邹容宣传反清革命的著名作品,一九○三年作,共七章,约两万言,前有章炳麟的序和作者的自序。自序后署“皇汉民族亡国后之二百六十年岁次癸卯三月日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记”。该书揭露了清政府的殊酷统治,提出建立“自由独立”的“中华共和国”的理想,起了很大的革命鼓动作用。
⒂周召共和据《史记·周本纪》,西周时厉王无道,遭到国人反对,于三十七年(前841)出奔,“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又据《竹书纪年》,周厉王出奔后,由共伯和(共国国君名)代行王政,号共和元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