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面和花朵(442)

2025-10-10 评论

    「大人在这里说话,大人在这里说煤车,大人在这里说接人,有什么好听的?」
    「每次都是一群孩子,弄得一院子腥气,还不快滚!」
    但是我们不滚,好不容易才盼到这样一个夜晚,你让我们滚到哪里去呢?我们只是向后又退了一步,人圈子又往外撤了撤──以给故事的主角腾出更大的表演场地,接着又臊眉耷眼地不动了。当然这个时候故事的主角也是需要观众的时候,他们也并不是真要把我们赶走。双方都心照不宣。刘贺江聋舅舅这时已经很快进入了角色,为了显示他的大度,竟视而不见地对我们摆了摆手──这摆手的本身也从客观上制止了别人对我们的继续叱呵的轰赶,于是大家开始把精力集中到拉煤和接车的成年游戏上。刘贺江舅舅问:「还是在三矿拉的吗?」
    谈话一开始就出现了成年人的口吻──「三矿」,什么三矿?哪个第三,全称是什么?──一个简称和省略,马上就缩短了我们和「三矿」的距离──游戏的开头就不凡。刘贺江聋舅舅,我们崇拜你。于是我们在以后的捉迷藏游戏中,也开始时兴这种省略的句式。
    「是在场子藏吗?」
    而不说是「打麦场」或是「打谷场」。
    「是在碾子哪吗?」
    而不是说是石磨或是米碾。
    接车的或是拉煤的,当然这个时候主要是拉煤的──有时也有个别接车者要提前插嘴,但是马上就被刘贺江聋舅舅的手势给压了回去──你接人是在半路,怎么能提前插嘴呢?故事的叙述不就乱套了吗?──于是主要是拉煤的马上回答:
    「聋叔,还是在三矿。」
    刘贺江聋舅舅在架子车上磕着自己的烟袋:
    「过磅还是矿上的老马吗?」
    被接的搭着接人的:「还是那个老马。」
    又有人插嘴:「刚到的时候老马不在,端着饭盒吃饭去了。等了他半天,才将他等回来。」
    刘贺江聋舅舅这时倒有些不在意──到底是不在意老马吃饭呢,还是不在意另一个叙述者多嘴呢?──地摆了摆手,转着煤车看:「今年的碳块好象不比去年大么,怎么刚才娘们小孩在村头喊着大呢?」
    拉煤的答:「是不比去年大呀。」
    还有人献媚地往下挖了挖车上的煤,以证明果然不比去年大:「娘们小孩说话,有什么正性!」
    这句话打击面挺大。正在围观的娘们小孩,个个又往回缩了缩身子──我们刚才确实有些虚张声势──在我们看来一个很重要的需要靠虚张声势来强调它品格的事情,在刘贺江聋舅舅这里,却马上对它进行了还原。这时刘贺江聋舅舅又漫不经心地问接车者:「你们是什么地方遇上的?」
    虽然仍是漫不经心,但我的娘,这可是游戏的关键的主题。于是大家一下又紧了紧人圈。但一到关键时候,接车的和被接的倒有些犹豫了──万一回答得不准确呢?谁知这准确符不符合刘贺江聋舅舅的心思呢?最后会是一个刚才一直没有说话的沉稳的老者站了出来,承担起在最后的关头把球踢进网的重任。一到关键时候,还是得依靠老同志呀。这个时候可能是正在沉稳地擦汗的刘黑亭他爹也就我的刘扎舅大义凛然地站出来答:
    「在什么地方接上的?还是在老地方,就在三十里坡!」
    先假设一个疑问,又说出一个模棱两可的「老地方」,接着再说出具体的地点和事实,30年之后我再重新思量这句话时,才知道刘扎舅真是一只老狐狸。但就是这样一只老狐狸的回答,村里的权威刘贺江聋舅舅并没有满意──他这不满意是多么地深入人心长我们的志气和灭敌人的威风呀。──刘贺江聋舅舅皱了皱眉:
    「话不能这么说,三十里坡当然是三十里坡,谁接车都在三十里坡相遇,想你们也接不到别的地方去!但三十里坡三十里坡,到底接在哪个地方?是在大上坡前呢还是在大上坡后呢?」
    众人忙一齐地说:「在大上坡后!」
    见他们这么回答,刘贺江聋舅舅倒有些兴奋起来:
    「是这样么?那接着往下坡走的时候,一个人架上辕,十五里大下坡,不就可以一边跑一边让车子架起来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