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每年打猎的重点季节是秋天,所以有一个说法叫做“木兰秋”。木兰是一个地名,是一个围场,叫木兰围场,那个地方人们让它的植被自然生长,里面有很多的野兽自由活动。每年秋天的时候,皇帝就会率领浩荡的队伍到那儿围猎。我们都很熟悉的承德避暑山庄,既是当年皇帝度夏避暑的地方,也是秋前后作为进退驻跸的一个场所。现在河北省北部还有个县就叫围场县,这个名称就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当然那时的行政区划跟现在不同,如果按现在的行政区划来说,那么当年康熙秋所到的地方,不仅包括现在河北承德以北的围场县一带,还会更远一些,到达现在内蒙古一带,也会到达现在属于辽宁的地域。据有的研究者考证,《红楼梦》书里面提到的潢海铁网山,潢海其实就是辽海,位于今天辽宁铁岭地区,铁网山就是由铁岭演化出的一个符码。总之,康熙非常重视围猎活动,年年秋天要到那一带地方去打猎。后来,由于愈加重视打猎,康熙就提出来一年还要两次去围猎,有时候春天也去。远处一时去不了,就在京城附近打猎,比如在南海子,就是南苑的一些有水洼的湿地那里,甚至有时候就在紫禁城背后的景山里面进行一些小型的打猎活动。康熙晚年,六十六岁的时候,他自己统计了一下,说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只,熊三十五只,豹二十五只,猞猁狲十只,麋鹿十四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二只,一般鹿上百只,野兔之类那就不计其数了,可见他的武功非同小可。他也希望自己的皇子皇孙能继承这个本事,他带他们去围猎,就是有意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在木兰秋的过程当中,由于有时候会跑到比较远的地方,在过去那个时代,不可能一天到达,当然途中就要不断地宿营。宿营就要住帐篷,到了木兰围场更要住帐篷,皇上住的帐篷呢,就叫做帐殿,那是很尊贵的。据史料记载,当时去打猎的时候,最多达到一万五六千人,非常浩荡的队伍。驻扎的时候也是很大的一个营盘,当中皇帝以及他最亲近的随从所住的营区就叫做皇城,皇帝住的那个帐篷在最当中,应该是黄颜色的,用皇帝特许的一种颜色制作的布匹做的一个大帐篷,在最当中;外面就是保卫他的一些帐篷,从四面八方包围他,包围他的目的不是去对他不利,而是为了保卫他,从形式上来说是形成一个圆圈,这个叫网城,它们构成一个内营盘,叫内城;内营盘之外还有外城,外城营帐就更多了,整个营盘是内圆外方的形制,非常壮观。一路上,他们可能会宿营几次,到达以后就进一步安营扎寨,那个营盘一定就更加地宏伟,设施也更加周备。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不断去打猎。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你想,康熙四十七年意味着康熙登基已经四十七年了,康熙是一个七八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是,康熙这个人身体很好,上面说了,他打猎的能力也特别强,他的武功非常好。那一年,他又带着太子、皇子,以及其他随行人员去进行木兰秋。到达后,他当然住在最当中的帐篷里面,就是帐殿,但是没想到,接着就发生了夜警事件。夜就是夜晚、午夜、深夜,警就是一种危机的情况,一种险情就出现了。怎么回事呢?就是康熙他发现晚上的时候,有人在帐篷外面偷偷地窥视他的行动。你想这还得了?是不是啊?
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的帐殿夜警事件,令康熙大为恼火,也直接引发了康熙朝的时局动荡。那么,究竟是谁,竟然如此大胆,去偷窥康熙皇帝的行动?他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胆敢这么去做?
要把这件事弄清楚,就还要再折回来,从头说起。
康熙登基的时候,只是一个少年天子,他当时主要靠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进行政治方面的指导,指点他怎么来执政。在这个过程当中,在康熙十四年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已经早就完成了大婚,生了孩子,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做统治者、做皇帝的经验——他就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指导下,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就是要从儿子当中选一个来立为太子,公开向朝野宣布,清朝的皇位有了正式的接班人,这个接班人就是太子。
清朝在康熙以前的几个皇帝的情况是这样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虽然已经称帝了,但是他们当时还没有完全打进关内,还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国的皇帝;真正成为统一的中国的皇帝的是打进关内的那个皇帝,就是大家很熟悉的顺治皇帝。在当时的情况下,孝庄太皇太后她有一个考虑,这是一个很睿智的妇女,是一个大政治家,她考虑到从清朝皇帝的前几代情况来看,皇太极他的皇后没有生下一个儿子,就是说没有嫡子;到了顺治这一朝,皇后也没有生儿子,康熙本身也不是皇后生的,他也是庶出的,不是嫡出的。当时满族入关以后,已更深地接受了汉族宗法思想的影响,就是认为嫡出和庶出区别是很大的,这个在《红楼梦》里面是有反映的。大家记得吧?像探春和贾环就因为不是王夫人生的,不是嫡出而是庶出,就有无数的烦恼。特别是探春,那么一个“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女性,那么美丽的一个女性,那么有能力的一个女性,但是她就为自己不是嫡出的而深感痛苦。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