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着要将从傻大姐处得到的绣春囊附上一个便笺,好交给王夫人,给王夫人一个难堪加难办,画面有动感,富于戏剧性。另外,第三十二幅画的是傅秋芳,这是引起历代“红学”家探讨不已的一个人物,在前八十回曹雪芹笔下她只在第三十五回里被侧面写到,说她是贾政门生通判傅试(显然谐“附势”的音)的妹妹,傅试为了拿她高攀豪门贵族,而屡遭拒绝,已经把她耽误到了那个时代里非同小可的二十三岁,但曹雪芹却从贾宝玉的角度这样下笔:“只因那宝玉闻得……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常闻人传说才貌俱全,虽自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这样重墨皴染,是否意味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已佚的曹雪芹八十回后文字里,是否还会有傅秋芳出现?烟画上的傅秋芳穿一袭杏色褙子,站立着揽镜抚鬓照面,大有“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幽闺自怜”的情态,很有韵味,是一幅挺好的古典仕女画。
当年的洋商推销他们的洋货,常使用的手段就是将其符码本土化,洋烟所附赠的小画片,并不画莎士比亚戏剧故事或者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反倒一定是中国的古典文化,除了四大古典小说人物谱,我记得的就还有封神榜里的诸神、京剧脸谱、白蛇传什么的,这一招真的很灵,就像过去洋人拍的电影拿到中国来演,片名往往会是《魂断蓝桥》、《鸳梦重温》、《卿何薄命》、《花心蝶梦录》、《春闺梦里人》……直到今天,当若干国货厂商纷纷将其企业品牌欧美化的同时,某些外国厂商却偏要为其公司或产品译音寻找出能富中国情调的字样,如施贵宝、奔驰……这里面值得研究的东西其实很多。
现在的孩子们是不会挝羊拐、玩洋画的了,但被抛弃的应该只是那种行为方式,而不应该是包含在那些行为方式里的文化风俗,作为一种进入古典范畴的文化风俗遗迹,《红楼梦》烟画这样的东西应该被现在的人们——包括孩子们在内——由衷地珍惜,在厂甸庙会上我就见到不少大人小孩跟我一样热心地购买据旧版新印的烟画,还有一个少年问摊主:“哪儿能买到当年那些真的旧烟画?”不管他是出于真心欣赏还是打算搜集收藏以期升值,我听了心里真是热乎乎的。
一位年轻女士问我:二十年前央视版连续剧《红楼梦》,书中八十回后的情节,在剧里变了样,这种拍法是不是不尊重原作?她的发问令我堵心。唉,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糊涂着,愣以为如今通行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署着曹雪芹、高鹗两个人的名字,构成着《红楼梦》的完整“原作”。否!我要在这里大声疾呼:千万要明白,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因为种种原因,传世的只有约八十回,八十回后他也不是完全没有写,根据考证,他对回目的设计,很可能是一百零八回或一百一十回,最末一回有“情榜”,入榜的除贾宝玉外,都是1
2人一组的女性(即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三副……一共应为9组108人),每人还附考语,宝玉是“情不情”,黛玉是“情情”(第一个“情”字是动词,意思大体是:宝玉对无情的事物也能用情,黛玉则专为自己所爱动情)。高鹗跟曹雪芹了无关系,是在曹雪芹死去二十多年以后,才与书商程伟元合作,在传世的曹雪芹八十回本后,续了四十回。这里不详细讨论如何评价高续的问题,只强调,高是个跟曹雪芹没见过面、也没有任何文字交往、思想境界与美学追求都差得很远甚至相抵牾的人,绝非曹雪芹的合作者、继承人,因此,如何对待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的后四十回,只是个如何对待高鹗这个人的续书的问题,而绝对构不成“如何对待曹雪芹《红楼梦》原作”的问题。
把上面这个前提交代清楚了,就知道我对二十年前央视版对八十回后《红楼梦》情节的处理,是持肯定的态度了。抛弃(或者说基本上抛弃)高续的内容,根据现存古本《红楼梦》正文中的伏笔及脂砚斋(此人才是曹雪芹的真正合作者)的批语中对八十回后情节的透露(末回有“情榜”就是此人透露的),特别是根据几十年来“红学”界对八十回后情节的探佚成果,再加合理想像,完成了《红楼梦》的整个故事,这在《红楼梦》改编史上,是个了不起的创举!
20世纪40年代上海处于“孤岛时期”时,曾拍过电影《红楼梦》,袁美云饰贾宝玉,周璇饰林黛玉,王丹凤饰薛宝钗;60年代则又有越剧版《红楼梦》;80年代还有谢铁骊的电影版《红楼梦》;这些改编都着重表现宝、黛爱情悲剧,让观众觉得《红楼梦》的内容似乎也就是封建贵族家庭里青年男女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罢了,其实曹雪芹的《红楼梦》远不是那么狭隘的一部作品。王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终于突破了这一点,试图展现出这部伟大作品的更多方面,特别是努力去表现八十回后可能有的故事和人物的最终命运(尽管因为缺乏原著文本没有了细节与语言的依傍显得粗疏潦草),但那是正本清源第一遭,难能可贵!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