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3:鸡鸣风雨(195)

2025-10-10 评论

    噢,此话怎讲?
    记得大人履新之初,便布告四方,宣谕朝廷求贤德意。当时多少旧员闻知,俱各额手称庆,争相应召,驿路馆舍,一时为满。谁知抵达此间之后,引颈而待半载有余,却消息全无。近日方知,此非大人故意拖延,实是朝中有人对我汉员心存疑虑,不欲多用之故。故此许多人都觉心灰意冷,各萌退志。学生今日告辞,亦无非知难顺命而已!
    黄澍说这番话时,虽然语调有点酸溜溜的,但由于直接点出了事情的内幕,却使洪承畴不由得一怔。不过,出于维护朝廷威信的本能,他仍旧噢了一声,故作惊讶地问:朝廷不欲多用汉员?先生这消息从何而来?怕亦是二三候用之人,穷极无聊,才造出这种妄测之说来!据学生所知,实情绝非如此。今上及摄政王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并无满汉之分。所以迁延至今,实因人数太多,甄别考察,甚费时日。此外别无他故!,这么断然否定了那个传闻之后,为着安抚笼络对方,他接着又说:何况江南尚未平定,诸事纷拿,学生要倚仗先生之处甚多。譬如说,眼下就有一事,欲请先生为我参详!
    说着,他就站起身,从公案上取过江宁府的那份密报,递到黄澍手里。
    起初,黄澍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照例地跟着站起身,双手接了过去。然而,没等把密件看完,他就止不住失声叫起来:啊,怎、怎么会是他!
    那么,先生想必认得此人?洪承畴关注地问。
    黄澍只含糊地嗯了一声,却没有说话。他神色紧张地把密件看完,这才像是缓过一口气,小心地说:学生认得。不过,那是早在弘光僭号之时怎么,原来他就在城中?
    洪承畴摇摇头:时至今日,只怕已经逃掉了!嗯,这姓沈的,足怎样一个人?
    这学生虽则认得此人,却无非见过几面,并无深交,故此也所知不多。
    只是听说他虽然长不满五尺,却好作大言,平日满嘴兵书,在社友中引为笑谈。
    此外,嗯,此外学生也就别无所知了唔。洪承畴沉思地走出两步,随即回过头来,又问:据先生所知,这复社之中,像这沈士柱还有去年那个吴应箕一类的人,会有多少?
    大人是说
    这姓沈的在此间出入,分明已非一日。他在城里的复社中人里,会不会尚有其他同谋?
    这据学生所知,那复社别看它当年名气颇大,其实无非是一千士子借以求名进身之阶。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即在当时,已是各怀私利,互相攻讦,争斗不已。及至今日,彼等眼见山河易主,天命在清,更是早已分道扬镳,作鸟兽之散。其中冥顽不灵如吴应箕、沈士柱那等叛逆固亦有之,惟是多数却同陈百史、龚孝升一样,已经剃发改服,归顺我朝。学生虽然不敢说这姓沈的在城中必无同谋,惟是以复社目前之情形而论,只怕已经成不了什么气候。
    洪承畴看了幕僚一眼,对于黄澍不正面回答自己的问题,多少感到有点奇怪。
    不过,他却不知道黄澍其实不仅认识沈士柱,而且前不久,还在柳敬亭那里同沈士柱见过面,谈过话,一道喝过酒;他也不知道就在叛乱平定之后不久的二月底,黄澍竟然利用职务之便,替沈士柱的密友柳敬亭、余怀等人开具过出城的关防!
    目前,这个胆大妄为的家伙尽管强作镇定地同自己周旋,其实心中紧张害怕得要死,一心只想着如何遮掩脱身。因此,虽然感到疑惑,但是洪承畴仍旧只是把幕僚的躲闪回避,理解为绕着弯子向自己含蓄进言,于是做了一个手势,说:学生也知正月平乱之后,城中的缙绅百姓意犹未安。再兴抄索,必令人情惊怖,实不相宜。惟是乱匪虽平,匪首却依旧在逃。如若不及时将城中奸宄肃清,一旦有事,便会成为祸根。到那时,就悔之晚矣!
    啊,莫非、莫非乱匪还能卷土重来不成?
    仅凭其强弩之末,自不足虑。惟是我师目今正倾全力以攻浙东,一旦陷巢毁穴,敌之残部若不东奔入闽,便将渡江北窜。若然与此间之余匪刁民会合,便难免死灰复燃,不可不防!
    听洪承畴这样忧心忡忡地分析之后,黄澍不说话了。他低下头,仿佛在有所掂量。忽然,他抬起眼睛,毅然说:大人深谋远虑,良有以也!既然如此,黄某愿竭微末之力,联络三五复社旧交可信之人,在城中暗查密访,务必查清一应与沈士柱暗通声气之人,却来复命!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