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刘心武(47)

2025-10-10 评论

    也读过曲,读过传奇。不那么喜欢《牡丹亭》,尽管它的反封建礼教意识达到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高度。《长生殿》竟未能卒读,太冷峭了。最喜欢的是《桃花扇》,读过许多遍。我特别喜爱《桃花扇》中第二十七出《逢舟》,人世沧桑之感,油然而生,令人无法抑制种种切肤之想。不知为什么后来的昆剧并无这出折子戏的演出
    汗漫地扯了一通,总觉得挂一漏万。比如,《聊斋志异》所给予我的滋养,竟险些忘了提及。除了对蒲老先生关于女人小脚的一再赞赏不以为然而外,他的全部爱情故事,都给我一种超俗的美感,而且他把文言文写得那么明白晓畅,读起来简直不觉得是在读文言文,也真够令人惊异的。
    近年来,深感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之中,该吸收的信息实在太多了。因此,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古典文学作品读得都不多了,主要是读中、外当代的文学作品,但偶尔也还是免不了要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李贺诗集》之类的书来,随便一翻,权作调剂: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很好嘛!说不尽其中的丰盈意味!这样看起来,前面所说到的对李贺的印象,也终究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没有水平的印象,看来许多过去读过的古典文学作品,都应在阅世渐多之后,一一重新体味,而许多以前未及读到的古典文学作品,实在应及时补课。只是人寿有限,时间无多,怎么办呢兹引陶渊明《杂诗》其一最后四句自勉: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