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姑姑一家中最令他和他妻子惊叹的还是邢静。
邢静初次见面就强行借走了他那册《辞海·艺术分册(征求意见稿)》,说是过两天还,但过了两周也没还,过了两个月还没还。有一回他在香姑姑家见到邢静,便忍不住催她还书,邢静听了一笑,非常爽朗非常自然地反问:“我是借了吗?”
他就说:“你怎么能赖账?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邢静就双手一拍说:“我丢了!真丢了!我借了还不了,那就不再借好!”
他没见过这种人,竟反而一时语塞。
但没隔两天邢静竟摇摇摆摆地到他家来了,进门就说要借一本书。
他说:“你好意思!你上回那书还没还哩,先还了那本再开口借别的!”
邢静却径直走到他那书架前,瞄准了一把抽出那本书来,那是当年内部发行的一本名为供批判实际上为许多人所欣赏的苏联小说《白比姆黑耳朵》,写的是一条狗的故事。邢静“大方”如此,他有点急了,不由得脸红气粗地说:“你这人怎么回事,未经允许怎么私自拿人家东西,难道你是来抄家的吗?”
邢静便不请而自坐,坐到他书桌前的那把有个软垫的靠背椅上,笑嘻嘻地说:“这回保证用完了就还!这回不还你抄我们家去!”
他哭笑不得。邢静却挥手让他坐到对面床上,拍打着那本书的封面说:“你以为这是我自己看么?我是帮人家借的哩!……”邢静便说出了一个相当知名的作家的名字。不过那作家当时还处于等待落实政策的状态。邢静说那作家在她工作的那个远郊公园附近的村子里买了房子,是“文革”前买的,买得很便宜,如今城里待不住了,就成天待在那村子里头,也还在偷偷地写东西,现在当然还发表不了,可是谁知道今后会怎样?很可能没多久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那时候就把抽屉里的玩意儿亮出来,说不定就是个传世之作。邢静说她是偶然听公园里的人说到那个作家在村里的住处,便自己找上门去认识的。那作家一点架子也没有,对她很热情,跟她聊了不少文学上的道理。那作家告诉她,人道主义是文学的灵魂,文学不要跟着政治跑,政治白云苍狗,变来变去没有意思,文学要追求永恒的东西,人道主义便具有永恒性。那作家也弄到了一些内部发行的“白皮书”(当时那种供批判参考的外国文学译本,都印成白色的没有装帧的封皮),但只听说过而没有得到《白比姆黑耳朵》,邢静记得他书架上有,所以替那作家来借。
邢静说:“小表哥,你不也想写小说吗?这就是个上门请教的机会嘛!等人家看完了,我找上你一块儿去取书,聊上一聊,肯定对你有好处!”
这么着就把他说动了,那本《白比姆黑耳朵》就让邢静给拿走了。
过了半个月左右邢静又来了,他以为是还《白比姆黑耳朵》,或者约他一起去远郊拜见那位作家。
不是。完全是另外一桩事。从邢静的表情上看,这回的事更重要。
邢静告诉他,出版社正组织各系统的业余作者赶写一批反映“走资派还在走”而广大革命群众与之坚决斗争的战斗性很强的小说,他们园林局也领到了任务,因而园林局的宣传科正准备从基层抽十来个人到局里办个创作学习班,这可是她脱离厨房油锅的大好机会,所以她已经赶写了一篇,准备交上去得到基本肯定,从而进入那个创作学习班,现在她把那稿子带来了,希望他帮她看一看、改一改,务必改得能挤进那个脱产的创作学习班——这对她至关重要。
他听了很不高兴。便问她看没看那本《白比姆黑耳朵》,她说在给作家送去之前看过了,特棒!他便说:“可是呀!那作家不也跟你讲了吗?文学别紧贴着政治,何况什么批‘走资派还在走’,批什么‘唯生产力论’,得人心吗?谁看那样的小说?你既要写小说,为什么不写点表现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呢?”
邢静便坦率地说:“那样的小说我以后再写吧!现在我顾不了那么多!先跳出厨房再说!……”
他不愿看她写的那破小说,她便说:“你不愿意看,那我就念给你听吧!”接着便念……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