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牌楼(49)

2025-10-10 评论

    老师听完甘福云解释,竟不再追究批评,让她坐下,继续讲小数点乘法;甘福云认真地听讲,我却总同几位男生龇牙咧嘴。
    下了课,我们蜂拥而出,我率先从甘福云搁在教室门外的小筐里拾起一块煤来,投向一位男同学,那同学岂能甘休,便也拿起几块煤来追着我投掷,自然“殃及池鱼”,“池鱼”又岂能容忍,于是,很快便在教室门外酿成了一场煤块大战,大多数男生都卷了进去,女生们抗议着躲到一边,也跳不成猴皮筋了。甘福云狂叫着制止我们、咒骂我们,我忽然灵感勃发,便指着她大叫:
    “你——母夜叉!”
    几个男同学如获至宝,立即跟着我有节奏地呼叫起来:“噢嗬!母、夜、叉!母、夜、叉!……”
    甘福云气得一张小脸成了金纸,可奇怪的是她没有哭,一滴眼泪也没有。
    结局对我来说是很悲惨的,我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挨了一顿,这倒也罢了,他还打电话到部里,找我家长,结果我妈妈来到学校……
    回到家,爸爸、妈妈,还有那自以为已经是个大人的上高中的姐姐,都对我一顿猛批,爸爸说:“你对劳动人民,怎么会有这种态度?甘叔叔家子女多,经济上困难一些,为了省出煤钱,所以让甘福云每天去拾煤渣,这有什么好嘲笑的?你还乱给人家取外号,母夜叉,多难听!这是侮辱人家人格!你必须去他家,给甘福云赔礼道歉!”
    没法子,我只好由妈妈领着,硬着头皮去甘家给甘福云道歉。谁知甘木匠和他妻子,并不以为这是一桩多么严重的事,甘福云呢,一边坐在洗衣盆边洗衣服,两只细胳膊上糊满肥皂泡,竟也仿佛全然忘却了我对她的无礼,只是笑着说:“甭道对不起,没关系,以后别拿我开心就成。还有,以后我没听懂的地方,比方小数点究竟该怎么移位,你得一五一十告诉我!”
    临出他们屋,甘木匠还往我手里塞了好大一个烤白薯,我不接,我妈也代我推让,甘木匠硬塞给我,他妻子更添上两个,对我和我妈说:“福云她大舅从乡下给我们带来一麻袋,多着哩!你们尝尝!”
    我捧着那热烘烘的散发着香味的白薯往自家走,不由得想:这白薯,就是用甘福云拾的煤渣烤得的啊!
    4
    有一座在北京历史上极为显赫的大寺——隆福寺。它的后门,便在我们居住的那条胡同当中,我和甘福云上的小学,在隆福寺前门所在的隆福寺街上,我每天上学,总从隆福寺后门走进去,穿过全寺再从前门出去,去往学校;甘福云不常取这种走法,她往往是从寺墙外的两廊下胡同穿过,前往学校。
    很多年后,我才悟出,甘福云尽量少从寺里穿行,是为了避开那些太有诱惑力的摊档。
    隆福寺建成于明代,据说它那主殿的汉白玉基石和围栏,用的是大内即皇宫中的材料,殿堂极其轩昂华丽。清末一次火灾烧掉了前门内的头一层殿堂,民国时期和日伪时期坍塌了一些偏殿,但到我童年时代每日穿行其间时,它大体仍是完整的,几进殿堂和最后面的藏经楼仍巍然屹立,里面的佛像壁画壁雕等都并未损坏,也仍有几位喇嘛居住在里面,看管庙产。不过,那时的隆福寺已无香火,殿堂都锁起门不对游人开放,如织的游人之所以寻访到那里,是因为那里有庙会。本来庙会有一定的会期,每月按日子在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卧佛寺(花市的卧佛寺,不是西山的那个卧佛寺)岔开轮流举行。但后来隆福寺成为每天开市的一处庙会,形同今天北京个体户云集的农贸市场。
    记得那时我每天穿过隆福寺四次(我中午回家吃饭,上学下学各穿行两次),除了早上一次因为时间还早,庙会的摊档大都没怎么开张,不太吸引我外,其余三次都很让我留连。所以,甘福云常是早上头一节迟到,我呢,却是常在下午头一节迟到,好在下午往往是自习课,所以纵使迟到也比甘福云早上迟到容易混过。
    那庙会的摊档,是在殿堂两边的通道上蛇形排开,在各座殿堂之间,也分布着一些;无论冬夏,摊档大都以自制的布伞布篷或布棚作为遮挡,有的小,有的大,最大的摊档像是一家颇具规模的商店。那些摊档卖什么的都有,比如有卖估衣的,卖针头线脑的,卖绢花的,卖猪胰子球(当时的一种球状香皂)的,卖香袋的(缝成粽子形、菱角形、蝙蝠形或其他种种形状,里面是天然植物、矿物研成配制的有香味的粉末)。记得有个很大的摊子是专卖各种梳子的,从梳齿粗大得像火柴棍的大梳子到梳齿密得只间隔个头发丝的小篦子,木头的,骨头的,贱的,贵的(最贵的是用犀牛角制作的),都有。摊档中摆着一只真物大小的木雕猴,漆成金色,蹲踞着手里捧着个金元宝。据说那是该梳子摊的商标,“金猴为记”,很有名的……这些摊档,还都不是吸引我的所在;吸引我的,有三种:一种是卖吃食的摊子,一种是卖玩具的摊子,还有一种是变戏法拉洋片练把式一类好看好玩的摊子。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