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的雪(62)

2025-10-10 评论

    泥水弄脏了我的鞋,我的鞋像两只沉没的小船。
    赵雅秋唱了那么多歌,他只记清了这两句。人人都是一只小船,大家正在一块儿沉没。东巷胡同口贴的法院布告时时更换,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名字被红叉子勾掉。晚报说上个月死于交通事故的人为六十四名,打破了纪录。街上每天都有救护车载着濒于绝境的人嗷嗷怪叫着窜来窜去。有些入只是沉没得快一些罢了。相比之下,他们显得更不走运。
    活着的人可以松口气了。
    崔永利带着赵雅秋去了广州,那天晚上出了丑,李慧泉一直闷闷不乐,他到沙家店找过崔永利,一方面想赔个不是,一方面想打听一下赵雅秋的情况。崔永利却一直没有回京。李慧泉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事。一旦出了问题,他觉得自己是应当干点儿什么的。他不怕崔永利。混得多阴多神的人他都不怕。
    他等着崔永利回来。
    秋天正在降临。树木花草的色彩纷纷黯淡,风声里多了一些凄凉。围着日坛公园跑步的人还是那几个,里面有个红脸膛的阿尔巴尼亚外交官。李慧泉几乎每天清晨都能看到他冲出使馆的院子,跟在一群中国人后面卖力地奔跑。这个外国人的脸像红皮鸡蛋,永远挂着迷人的微笑。不知道他在笑什么。空气里有什么值得一笑的东西呢?
    最近见不到这个人了。跑步的中国人大都有一张严肃的面孔,仿佛一边跑一边愁眉苦脸地想什么心事。阿尔巴尼亚人令人怀念,他要么回国,要么生病了。
    李慧泉很希望重新看到那个"老外"。那张笑脸使人想到跑步不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负担或自我折磨的手段,而是一种享受。
    享受的人们应当是愉快的。
    李慧泉愉快不起来。他摆摊、蹬三轮、买粮食买菜,总是愁眉苦脸的,跟跑步时的模样相似。人在跑步时缺氧。他好像一天到晚都在缺氧,连睡觉都处在喘不上气来的状态之中。他的身体让幻想塞满,已经装不下了。
    想得最多的是女人。白天比晚上想得还勤,这种情况还从来没有过。他简直弄不清楚,这样想来想去是为了自我怜悯呢,还是为了自我满足?他经常被自己的高尚和寡欲所感动,但最使他满足的,还是目睹自身的坠落。他在幻想中大胆欺侮并疯狂占有、一系列对象中没有一个是赵雅秋,他完全放开了手脚。但是,当他觉得自己已经知道了赵雅秋在广州干的每一件事的时候,心头无限哀伤。他深感崔永利不会放过她。
    他觉得自己是个窝囊废。他怀着一种奇妙的心理试着打听崔永利的身世,结果令人非常失望。神秘莫测的崔永利原来是酒仙桥七○四电子管厂的工人,几年前因长期旷工被开除公职。他的家在亮马桥,住在花三万多块钱买的一套单元里。那是全市第-批商品住宅,试销之后便停建了。
    "就盖了一栋,在路北边。"
    咖啡馆的韩经理告诉他。
    "他爱人也是七○四的,他儿于可能五岁了……我见过。小崔能干,稳当,也够朋友,能混到这份儿上不容易。"
    "我还以为他蹲过大狱呢!"
    "他?哪儿能呢!泥鳅似的……"
    韩经理不想说崔永利的坏话,笑一笑闭了嘴。李慧泉有些沮丧,使他格外小心的人原来只是个开除公职的货色。这个平庸的货色居然干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心不在焉,捞钱搞女人,一切都有条不紊。
    他怎么就没有这份能耐呢?李慧泉终于明白,崔永利吸引他的恰恰是他所没有的那些东西。人家活得闲适轻松,黑事邪事干得尤如儿戏,可他却活得太累了。他是不是太把自己当个人或者太不把自己当人了呢?
    摆摊的生活越来越乏味。买货的人不多,看货的人也很少。
    摊前过往的行人带着许多故意,似乎在每一件衣物里都发现了一个了不起的阴谋,摊主们的敌意更强烈。不看货便罢,看了货而不买想不遭奚落就离去是不可能的。李慧泉把每一个在他摊前驻足的人都看做小气鬼,他不冷不热地跟他们搭话,内心充满了藐视和诅咒。把八块钱的衬衣以十五块的价卖出去,他心里除了有些幸灾乐锅之外,已经找不到丝毫怜悯。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