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白下的传统(6)

2025-10-10 评论

  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中国人了解的中国只是“中国口号”;非中国人不了解中国,非中国人了解的中国只是“中国杂碎”。他们都没工夫了解中国,也没有了解中国的功夫。在这种情形下,一个有着“高贵的中国‘书生传统”’的人,以“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情,写下这本中国入门书,它的意义棗不论是说出来的还是没说出来的棗自然就非比寻常。
  这是真正的“中国功夫”,这是李敖的“中国功夫”。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不喜欢知识分子,他的方法是“溺儒冠”棗一把将知识分子的帽子抓下来,当众朝帽子里撒尿;明朝的孤臣孽子郑成功,不要做知识分子,他的方法是“焚儒巾”棗跑到孔庙向孔夫子说:“各行其是!”当众把书生装烧了。这一溺一焚之间,真有学问。《旧唐书)里有“救焚拯溺”的话,借用来写中国知识分子的惶恐心情,倒也好玩。中国知识分子最缺乏“溺儒冠”、“焚儒巾”的气魄,读书不化、头脑不清,到处叫爸爸。这本(独白下的传统(6)),是一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奇书,它像溺儒冠焚儒巾一样的唾儒面。有了这样的奇书,中国受苦受难的人才气象万千、才光芒万丈。
  这不是写给睑上有口水的人看的书。它的写法,打破了所有的格局与成例。我希望,所有受苦受难的人能看得懂又不看得困;我希望,他们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中国,也通过这本书,来了解自己。不论是贩夫走卒、不论是孤儿神女、不论是白日苦工或黑狱亡魂,他们都是受苦受难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生命,他们是真的中国。
  一九七九年经年累月足不出户之日在台湾写

  孔夫子活的时候,天下大乱了,其实天下永远是大乱的。
  孔夫子听说,有的做儿子的,居然杀了父亲!
  孔夫子又听说,有的做臣子的,居然杀了皇上!
  孔夫子气了!
  孔夫子瞪了眼睛,吹了胡子。
  孔夫子拿起了一支钢笔,噢,不对,那时候没有钢笔;拿起了一支毛笔,懊,也不对,那时候也没有毛笔;孔夫子拿起了的是棗一把刀!
  呀!孔夫子怎么会拿刀?孔夫子斯斯文文的圣人,拿刀干什么?杀他父亲吗?不是!杀他皇上吗?当然也不是!杀那杀父弑君的凶手吗?好像有点是了。其实孔夫子不是拿刀主杀任何人,孔夫子太老了,孔夫子
  杀不死任何人;孔夫子是儒者,孔夫子不会杀人。
  但是有人不是说吗?孔夫子当鲁国的司寇(司法行政部长兼警备司令),大权在握,第三天就杀了他的政敌“少正卯”,孔夫子不是杀人吗?
  但有人说这事是假的。即使是真的,孔夫子也不必亲自操刀,因为有刽子手老爷和刽子手老爷的鬼头刀。
  那么,孔夫子拿刀干什么?
  孔夫子拿刀并不是要杀人,而是吓唬人。
  孔夫子拿起刀来,朝一块竹片刻去,刻了一片又一片,刻了许多字。最后,刻满了一大堆的竹片。这些竹片,就是孔子时代的书。
  孔子时代没有笔和纸,只有刀子和竹片,刀子刻在新砍下来的青竹片上,一刻上去,竹片直冒水,像是流“汗”一样,所以叫做“汗青”。
  所以,古人一提到“汗青”,就象征着书籍,也象征着历史。古人的诗说:“留取丹心照汗青”、“独留青史见遗文”,就是这个缘故。
  孔夫子“汗青”九个月,完成了一部“青史”。
  这部“青史”,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历史书,它的名字叫《春秋》。
  《春秋》一共有一万六千五百七十二个字,每八个字,刻在一块竹片上,你说刻了多少片?
  孔夫子写《春秋》的目的,并不是要杀乱臣贼予,而是要乱臣贼子害怕。什么是乱臣贼子?凡是不守臣子的本分的,都是乱臣贼子。
  什么是臣子的本分?巨子的本分是要乖乖的听话,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小心翼翼的做事,不要做一点分外的事。不该你做的事,你不该管闲事。管闲事就是“越阻代瘤”。
  孔夫子写情秋》,目的就是要大家个个都在自己岗位上做事,该做什么的,就做什么,不要不守本分!
  可是,怪事就出在这儿,写这本《春秋》劝人守本分的人,自己就不守本分!
  因为孔夫子的本分,不是“写历史的官”棗史官,他没有资格写历史,《春秋》不该是他写的,就好像耗子虽讨厌,狗却不可抓耗子。可是,孔夫子老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他还是写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