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恩仇录(85)

2025-10-10 评论

  由于当年孙观汉跟我"同谋"营救柏扬,我乃在一九八四年二月三日写公开信给孙观汉,要他表态。孙观汉不负所望,终于在五十天后,给了我公开指教。他的指教登在四月十日的《自立晚报》上,标题竟是《将相和》,我看了以后,认为孙观汉又糊涂又伪善,因此提出反驳,我指出:
  ……《将相和》的第一条件是"将"的方面要负荆请罪,"将"本人有此觉悟最好,本人若没有,他的好友要以大义相责,督促他有此觉悟。孙观汉先生是"深明大义"的人,又是柏杨的好友,他不以大义相责柏杨,督促柏杨向李敖谢罪,却把"将相和"的责任,要蔺相如一起分担,这是大错特错的……
  廉颇虽然对蔺相如嫉妒……"将"对"相"虽然不和,却绝无忘恩负义。……双方"和"的条件,基础上是平等的。但是"柏李二位"却不如此。柏杨当年是阶下囚的地位,我既辛苦、又冒险去救他(孙观汉先生救柏杨,因是在美国遥救,辛苦异常,但是无险可冒),最后且变成我坐牢的黑罪状之一。警总保安处处长吴彰炯少将他们追问我种种细节,并追查"国际奸人",我曾饱受刑求,我的朋友梅心怡等"国际奸人",直到今天还不准再来台湾。我在柏杨受难之时,前后七年,援之以手,身受其害……如今孙观汉先生"深知李敖营救柏杨内幕",却按下不表,不施善人,反为忘恩负义者隐恶,把大义凛然的"将相和",弄成是非隐晦的"将相和"、糊里糊涂的"将相和"、和稀泥式的"将相和"……这种"将相和",只是拖着蔺相如一起打屁股的大义、只是要义人为不义者"牛排分担"的大义、只是私人吵架又和好了的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营救柏杨的入中,除我以外,至今还有两个人,一直不被正人君子们所提起,那就是柏杨的第二任太太艾玫和称柏杨做老师的屠申虹。在柏杨被捕时,艾玫只是在校的大学生,并在中国广播公司任职。柏杨被捕后的第二天(还没被起诉),柏杨的四十年老友、中国广播公司总经理、假基督徒黎世芬,就强迫艾玫辞职,很快的,艾玫发现黎世芬不是一个,而是许多个,原来所谓几十年的老友,都一个个躲开了,除了海外的孙观汉和岛上的屠申虹和柏杨新友李敖外,大家都识时务者为俊杰了。
  这年九月九日的国民党中央社参考消息里,有这样的内部文件:
  纽约时报诬我压制知识分子【中央社纽约八日专电】《纽约时报》星期杂志今日刊载有关军事法庭判决柏杨徒刑十二年的台北报道。
  该报道刊载于第五页,标题为:《台湾小说家被判徒刑十二年——在限制知识分子的运动中曾被秘密审问》。
  该报声称,在一次庭讯中,柏杨"推翻了他曾参加东北共党间谍学校的供词。他说,此项供词系在长时间和疲劳侦讯之后所获得"……
  同时,该报道提及彭明敏及李敖案件。
  据悉,彭明敏既不能获得一份职业,也不能获得前往美国的护照。"他数年前已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奖学金。他及他的家属经常被监视。当友人访问他们之时,常被阻止,并加查询。"
  至于李敖,"已被禁止出版任何新书。为了谋生计,目前他以买卖旧电气用具为业。"
  这一秘密文件中提到的柏杨"推翻了他曾参加东北共党问谍学校的供词"一事,是全案的一个关键。因为据柏杨的答辩书,提到该间谍学校叫"民主建设学院",如果证明根本无此学校,则可推翻所有罪状。柏杨在自诬过程中,留下了这一个可以查证的活扣,以期翻案,这是他的聪明处。九月五日,艾玫特别找到我,这时我已经五个多月没有见到她了,不知她已搬到了泰顺街。她拿出柏杨的谷辩书给我看,要我表示意见。我一眼就看出柏杨留下的这个活扣,我说,我在日本有一位朋友,就是《联合报》驻日特派员司马桑敦,他是吉林双城人,为共产党坐过牢,又是东京大学硕士,他博闻强记,也许可以帮忙查一查。艾玫听了,欣然色喜,就请我写信给司马桑敦。我在八月六日要跑支票,就在八月七日清早三点起,写信给司马桑敦,并于午前亲送去给艾玫过目,艾玫认为可以,就由她发出了。不料我高估了司马桑敦,他不但无能为力,甚至连信都不敢回。到了第二年五月十四日,胡金铨、王敬羲约我去"国宾"楼下吃消夜,我去了,见到艾玫在座,我问了一些柏杨的事,她说柏杨还好。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据我所知,虽然柏杨入狱前有"不必记挂我"、"另行改嫁,不必指望我,以误青春"、"不必给我来信"等"身后事"的书面交代,但是艾玫的确努力在等待、在挣扎,最后,她虽然没有再苦等下去,但她为了营救柏杨,的确也尽过不少力量。说风凉话的人们,不该为了她的为情不卒,就抹杀了她的努力。多年以后,记者问到她和柏杨的事,她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