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教你诈(22)

2025-10-10 评论

    书里又说:
    子路有一次救起溺水的人,那人送了一头牛为谢,子路收了。孔子听说;则大加赞赏。
    了凡先生写了一段很引人深思的话。
    "若所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所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又说:"例如不应该的宽恕,过分的称赞别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
    我发觉,其实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就重视了"合理化",只是后来许多人故意表现"私情",故作有人情味的样子,或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而造成"情理不分"。
    假好人与真乡愿
    读中国绘画史,有一段明代大画家沈周的故事,我永远不会忘。书里说,沈周的邻居掉了东西,误以为沈周家一个相似的东西是他的。沈周知道之后,就把自己的东西送过去。直到邻居掉的那个找回来,把沈周的东西归还,沈周也只是笑道:"这不是你的吗?"
    书中举出的这类例子很多,似乎以此推崇沈周的"胸襟廓落"。只是,每次我读到这儿,都不以为然,这真叫胸怀吗?这根本是最害中国社会的"烂好人"、"真乡愿"。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论语》中的一段话,而不能不佩服孔子。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好不好。
    孔子回问:"你拿什么去报德呢?"接着叮嘱:"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儒家"求合理"、"不过火"的中庸之道,在这两句话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表现。
    问题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为什么却处处忘记这个道理。
    最近,一个跟英籍丈夫离婚的中国妈妈,为了把孩子带回台湾,而上了法庭。那英国人居然批评台湾是个没人情味的地方,说你在路上被撞死了,都没人救你。
    虽然法官后来把孩子判给了母亲,那英国人的每个批评,却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曾几何时,我们这个最有人情味的国家,却成了最没人情味的?
    那人情味去了哪里?
    答案应该是:去了自己人的身上。
    褊狭的人情味
    总记得以前看过的两个电视笑剧——
    二人在公车上抢一个座位,突然发觉是熟人,于是不抢了,你让我,我让你。
    一桌不认识的人吃酒菜,菜一上来,就抢着下箸。旁边一桌熟朋友,则正好相反。菜端上来,你让我、我让你,最好吃的鸡腿,反而在一桌人的注视下,留到最后,被端了下去。
    这种谦让是真谦让吗?还是一种"褊狭的人情"?
    糟糕的是,当一个人褊狭地对人好的时候,他自然期盼你能褊狭地对他好,施者总有不甘,受者总有不安。
    于是,当你做大厨的时候,一定要给熟客人多加两勺。
    当你做公务员的时候,一定要给熟人办事,多一些方便。
    当你卖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给朋友较便宜的价钱。
    而你给这人多一勺的时候,那人就少一勺。你给我方便的时候,就比较给别人不方便。你算我便宜的时候,别人就要比我多付钱。
    请问,这造成的是公平,还是不公平?
    不平则鸣!鸣则不宁!它对社会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呢?
    是光荣还是尴尬?
    最后,让我说两个故事:
    二十年前,当我太太在中山女高做训育组长的时候,一个老朋友听说,立刻兴奋他说:"太好了!这样我女儿就可以进中山女高了。"
    五十年前,在上海。一位著名的京剧演员登台,戏院里座元虚席。突然进来一位"人物",那名演员老远在台上看到,居然停下来打了个招呼。
    我常常想到这两年事。心想,那位朋友难道以为靠关系,可以不参加联考?或是可以在考试中作手脚?他那样说,真是侮辱了联考。又想,那位"名角",真能称为名角吗?一个敬业的演员,怎能在演出一半,不顾整场观众,而停下来打私人招呼?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