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金针度与人(11)

2025-10-10 评论

  所以我希望好学的青年们最好找一两部自己认为难读的书,偏要拼命一读,而且应用最新的方法去读它,读通之后,所得益处,在本书以内的不算,在本书以外的还多着哩。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读古书的能力更不如前,时间也不如前了。所以,有心人处理古书给现代的中国人,必须兼顾到现代人的读书能力,精挑细选之后,必要的解题、注释、翻译,也该尽量齐备〔注六〕。
  《中国名著精华全集》
  基于上面所说的一些有关古书的重点、基于上面所说的一些心得和认识,王荣文和我,经过多次的交换意见和反复讨论,决定在《中国历史演义全集》成功后第四年的今天,推出一部《中国名著精华全集》〔注七〕。
  《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的构想,部分接近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鹗(CharlesW.Eliot)的《哈佛丛书》(TheHarvardClassics)。《哈佛丛书》长五英尺,又名,《五呎丛书》(FiveFootShelfofBooks),是用五英尺长度的精装书,把西方古典名著,收入精华。由于中国古书大多,在性质上也与西方互异,这部《中国名著精华全集》,在编选方面,自然独有它的特色。我们决定按照现代图书分类,精选出两百种古书〔注八〕。每种"加工"以后,也以五英尺的长度〔注九〕,精装起来〔注十〕,配上图片〔注十一〕,贡献给现代的读者。我们用这部《中国名著精华全集》,把中国古书做一次彻底的、划时代的处理,用现代的观点、现代的印刷术、现代的出版企划,把它们带到现代的中国人面前。
  我们希望,这部《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的问世,可以使现代的中国人,能够多少知道做为中国人应有的条件是什么、多少知道祖宗们的遗产是什么、多少知道这些遗产可以入宝山而不空手。多少知道这些遗产对我们并非高不可攀。
  我们相信,这部《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的问世,可以把现代人看古书的问题,得到满意的一次解决。有了这部大书,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做为一个"旧学邃密""新知深沉"的中国人,我想逢今之世、处此之岛,没有人比我更适合做这一件大事了;也没有人比王荣文更适合推动这一出版计划了。我们高兴在我们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这部大书,相信细心而识货的中国人,会和我们一样高兴。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八日在台湾写
  〔注一〕这套《中国名著精华全集》又注意版本又注意内容的特色,我举一个例。我收进了顾炎武的《亭林先生遗书汇辑》,在这个全集性总名下,我选的是《日知录》,但我用的《日知录》版本,却是一九三二年张继搜集得到的"何义门批校精抄本",其中有"胡服"等文字,这是一般《日知录》所没有的。所以这套《中国名著精华全集》所用的版本,是注意版本又注意内容的。这类特色,是很不容易的。为了达到这些好效果,有的版本,我甚至商请所有者特别同意我使用,桂冠图书公司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几种书,就是赖阿胜特别同意的。我要谢谢他。
  〔注二〕这套《中国名著精华全集》,就收有李敖珍藏的绝世稿本《秋审小看》,这是它第一次与世人见面。
  〔注三〕这套《中国名著精华全集》,尽量表扬被压扁的异类思想,特别注重中国古书中的多样性、独创性与个性。因此,作者群中,入狱的、杀头的比例也颇大,这是一个必要的义举。-点燃旧日的火种,加添今后的光明,这本就是我多年的一个心愿。至于纯属个人的一些感情泛滥的集部书,我有意缩小它们的比例。
  〔注四〕把难以分类的古书,纳入现代分类,是这套《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的一大特色。为了使中国人对中国书有鸟瞰式的了解,所以在总类方面特别加强(我为加强中国人对图书分类的认识,特别以《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做为分类的总代表,当然在体积上,"长虫吞不了象",是不能收入的);又因为中国人读书,缺乏方法上的讲究。所以在方法学方面,特别着力。
  〔注五〕俞樾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能读古书的人,他在《古书疑义举例》里,却描写了古书是多么难读。他说:"夫自周秦两汉,至于今远矣,执今人寻行数墨之文法,而以读周秦两汉之书,譬如犹执山野之夫,而与言甘泉建章之巨丽也!夫自大小篆而隶书、而真书,自竹简而嫌素、而纸,其为变也屡矣。执今日传刻之书,而以为是古人之真本。譬如闻人言笋可食,归而煎其箦也!嗟夫,此古书疑义所以日滋也欤?"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