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金针度与人(20)

2025-10-10 评论

  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
  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
  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消摇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
  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
  可见他的抱负和境界。仲长统的著作有《昌言》三十四篇,十多万字,可是大部分失传了。他的思想主要在"人事为本,天道为未"。在迷信的大雾中,显然是前卫的。
  柳宗元:《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山西解县人,被称做河东先生。
  柳宗元二十一岁就中了唐朝进士,被派管理中央图书;五年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又整理中央珍藏(做集贤殿校书郎),所以他博览群书,功力很不错。
  后来他做了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正要得君行道时,唐顺宗病倒,传位给唐宪宗,他就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在山瘴里一过十年,再转到广西的柳州,过了四年,以四十六岁的年纪,死在柳州。柳州人怀念他,为他立了庙。
  柳宗元是很有正义感的人,他在政治上垮台,和他赞助太学生的活动,以及"内抑宦官,外制方镇"的立场有关。他在居庙堂之高的时候,曾经禁止宫市和苛捐杂税;他在处江湖之远的时候,曾在柳州解放奴婢,为奴婢订出可以赎身的办法。从他写的《捕蛇者说》等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政治的愤恨。
  此外,柳宗元的思想也极为开明,他反对迷信。他的游记,又写得简淡隽永,是中国文章中的典范之作。
  周敦颐:《周子通书》
  周敦颐(一○一七~一七○三),字茂叔,人称濂溪先生,湖南道县人。他的舅父郑向把他带大,郑向是宋朝大官,所以周敦颐也有官做。三十八岁那年,他为了一件冤狱同王逵争执,他说:"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就辞职不干了。
  三十岁后他继续做官,程珦见到他,觉得他"气貌非常人",遂叫两个儿子(十五岁的程颢、十四岁的程颐)拜他为师。他晚年退隐林泉,筑室在庐山下的小溪旁,名濂溪书堂。
  周敦颐的主要著作是《太极图说》。《太极图说》脱胎于宋朝初年道士陈转的《无极图》,是儒道混合的作品,以道家的内衣,披上儒家的外套。再加上他的主敬理论又是佛家的法门,所以周敦颐的思想,是典型的三教混同思想。朱熹后来为周敦颐辩护,说周敦颐是纯儒家的,这是朱熹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曲解。事实上,宋朝的理学家,都是这种"三不像"的产物。周敦颐在这方面,由于朱熹的刻意加工,成了这种"三不像"的最佳人选。朱熹在《伊洛渊源录》和《近思录》中把周敦颐放在第一,其"理"在此。
  张载:《张子全书》
  张载(一○二○~一○七七),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他原籍河南开封,因父亲在四川做官,未能归葬,就在陕西凤翔落籍;成为郿县横渠镇人。
  张载是宋朝进士。做过县太爷,也做过京官。五十六岁时候,因为在太常礼院与人议礼不合,就辞职了。在回陕西的路上,就发病死了。
  张载年轻时候,曾经学习军事,有志收复失土。他十八岁那年,去见范仲淹,范仲淹却告诉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显然劝他走"偃武"的路子。他此后走向"修文",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在辈分上,张载是程颢、程颐的表叔,但他却觉得自己对《周易》的研究,赶不上二程,他在讲学之时,公开告诉人们:
  "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事之。"他这种气度,颇有古印度人士的服善之道。
  张载在宋儒中,不是最聪明的,但却是最用功的,朱熹说他"苦心力索之功深"。在"苦心力索"之下,他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民胞物与的心怀,比起他在理学上的许多莫名其妙来,值得我们特别欣赏。
  程颢·程颐:《二程全书》
  二程是程灏和程颐,河南洛阳人。程颢(一○三二~一○八五),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宋朝进士,一生小官做了不少。他在政治上是反对王安石的守旧分子,并且"新法之初,首为异论"的,就是他。由于先登巴士反对王安石,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王安石说:"公之学如上壁,言难行也。"可见这种道学家的水平,实在不怎么样。比他小一岁的弟弟程颐(一○三三~一一○七),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后来被找去做宋哲宗的老师,他要求坐着讲课,"以养人主尊儒重道之心"。但是当宋哲宗大了,他被赶走,以六十四岁的年纪,送到四川去编管;宋徽宗时候,甚至查禁他的著作。他只好迁居,并且停止讲学。他对学生说:"尊所闻,行所知,可矣!不必及吾门也!"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