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在政治上是好战的,在思想上也是好战的。陈振孙说他除了"孔子之外,古今百家,随其浅深,无得免者"。可见他的议论之多!
叶适在思想上最精采的,是他拆穿了朱熹之流对道统的捏造,他不承认"曾子——子思——孟子"的继承孔子说法,他说:"曾子不在四科之目,……舍孔子前宗孟轲,则于本统离矣!"他又攻击朱熹他们都是"出入佛老甚久"的非儒家,例如"程氏诲学者必以敬为始",就"非孔氏本旨",这种议论,真是痛快痛快。
刘基:《诚意怕文集》
刘基(一三一~一七五),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是元朝进士,在江西高安做县太爷。他为人正直,惠爱百姓,"发奸摘伏,不避强御。"他看不起统治者,他写《卖柑者言》说统治者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他们"民困而不知救,……坐糜廪粟而不知耻",因此惹得官也做不成了,闲居在家,他五十岁时候,加入朱元璋的革命阵营,朱元璋对他礼贤下士,称他为"老先生"。他对明朝开国的功劳,最像汉朝开国的张良。一三七○年,明朝封他为"诚意伯"。第二年,他六十一岁了;告老回乡,但是猜忌成性的新统治者又不放过他,使他不能隐居。六十五岁那年,还是不明不白的死了。刘基死后,他的儿子刘璟说他"以生民休戚为忧喜,以大道晦明为荣辱";《明史》说他"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很可看出他的心胸和抱负。
刘基因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后来变成了传说中的阴阳术数的大箭垛,许多迷信的书,都冒他的名做的。其实正好相反,刘基是一个反对迷信的人。
陈献章:《白沙子全集》
陈献章(一四二八~一五○○),字公甫,号石斋,人称白沙先生,广东新会人。他年轻时候,搞的是程朱派理学。后来困学知变,"尽穷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释老稗官小说",又"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在三十九岁后进京,明朝的大学祭酒刑让很赏识他,"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
陈献章的入学法门是"以静为主","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明史)说他——
尝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子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如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卸勒也。"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鸯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了。
这位"活孟子",是程朱派理学中"心学"的大将,他在程朱派的理学主流下,独挽狂澜,上承陆九渊,下启王守仁,使程朱理学的清一色,在明朝打出两个太阳。他的长处在教人独立思想,短处在禅味过重未免失之太玄了一点。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一四七二~一五二八),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大家称他阳明先生(阳明是本县一个山的名字)。
王守仁一生的历程,自称:"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正德丙寅是一五○六年,他已经三十五岁了。
那时候,他因上书直谏,被廷杖,并滴遣到贵州的龙场驿(在贵阳西北七十里,属修文县),在困境中得到彻悟。这三年的磨练,使他建立了自己学说的基础。
自宋到明,中国的学统全在程朱学派手中,王守仁却上追陆九渊,认为陆学才是儒家的真传,遂形成"陆王哲学"。王守仁的学说叫"心学",也叫"阳明学",重点是"心外无理","心即理"。王守仁认为朱熹他们心、理二分是错的。他宣称:"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他也反对朱熹先格物穷理的步骤,认为先知而后行,就会终身不行,也就终身不知。所以他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凡是不行的,"不足谓之知"。这在思想境界上,的确是一大突破。
王廷相:《王氏家藏集》
王廷相(一四七四~一五四四),字子衡,号浚川,人称浚川先生,河南仪封人。他"幼有文名",二十九岁中明朝进士后,开始做官。他一边做官,一边"究心国家典章时政机宜。……以正学术"。为了揭发宦官的黑暗弄权,他被人反咬一口,坐了牢,但没有证据证明他不法。出狱后,降级改叙;继续做官。为了替盗林木的百姓讲话,又被罚俸。他六十一岁死去,死前三年,还因"朋比阿党"的罪名,被赶出朝廷,"斥为民"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