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金针度与人(30)

2025-10-10 评论

  吕才:《阴阳书》
  吕才(约六○○~六六五),博州清平(山东聊城)人。他从小好学,"善阴阳方伎之书"。唐太宗时候,发生了音乐上的疑难,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扯不清楚。唐太宗要大家推荐专家来解决,吕才就被推荐上来。吕才又为唐大宗解决(三局象经)中的疑难,最后升到"太常博士"。
  唐大宗认为《阴阳书》流传得"谬伪浅恶"、"穿凿既甚,拘忌亦多",就叫吕才与学者十余人"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最后新编成五十三篇,加上旧的四十六篇,一共一百篇,"诏颁天下"。这部一百篇的《阴阳书》,全文失传了,只在《旧唐书)中保存了"叙宅经"、"叙禄命"、"叙葬书"三篇(《新唐书》中也保存了,内容有出入)。仅从这三篇里,我们就可看到无神论者吕才,在反对迷信上面的努力。他大胆否定了卜宅吉凶的迷信、否定了命定的迷信、否定了阴阳葬法选日选时选地的迷信。这种前进与开明,求之古人,真是少见!
  吕才的多才,还不止此,他又作过"方域图"、"教飞骑战阵图"、"文思博要"、"姓氏录"、"隋记";参与"白雪歌词"、"本草"。他真是多方面的专家,在中国古人中,他有点像阿基米德。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
  赵吉士(一六二八~一七○六),字天羽,一字恒夫,晚号"寄园主人",安徽休宁人。他生于明朝崇帧元年,清朝顺治时曾经中过举人。
  这是一本笔记,书名五个字中,有三个"寄"字,第一个"寄"字是他住处的名字,第二、三个"寄"字同义,第二个是动词,第三个是动名词做目的语用。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有所"寄",譬如日月星辰寄于天、人的五官寄于面,所以他的家叫"寄园",他的笔记叫《寄园寄所寄》。这部笔记,是他人生如寄的一点成果。
  笔记是一种鸡零狗碎的札记式文体,在中国文学的地位很特殊,有记史的、有记掌故的、有记神怪的,内容十分复杂,涉及范围也很广泛。这本书也不例外。全书分为"囊底"、"镜中"、"倚杖"、"捻须"、"灭烛"、"焚尘"、"獭祭"、"豕渡"、"裂眦"、"驱睡"、"泛叶"、"插菊"等十二"寄",所记有正经的忠、孝、悌、义、正气、廉介,有孔丘所不语的鬼、怪、人妖,有指正"习语"、"称谓"错误的文字,以及官场洋相中使人"乐然复笑,笑之中有箴规焉"的幽默故事。

  《尚书》的意思是上古帝王的书,是中国最古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帝王的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文字。大体上说,平时的叫"诰",战时的叫"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叫"谟"。
  《尚书》是五经之一。它被称为经,始于《荀子》劝学篇,到了汉朝,才开始以经的面目流行。五经中《尚书》的问题很多,因为它出现了两种版本,闹得乌烟瘴气。
  第一种版本——秦始皇烧书时,秦博士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就逃难了。汉文帝时候,挖开墙,发现只剩二十九篇,他的学生就用当时的文字(隶书)流传下来,叫做《今文尚书》;第二种版本——汉景帝时候,鲁恭王翻修自己的宫殿,拆毁了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发现了用晚周民间别体字写的《尚书》,经过孔安国的整理,发现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叫做《古文尚书》。可是因为语言和文字的困难,大家都不太懂。直到成帝时候,刘向刘歆父子先后在皇家图书馆把两种版本校勘,才重新推出,结果因为权位之争,闹出今古文之争。其中掺进王肃做的伪书,冒名顶替一千年之久。直到清朝学者出来,才算理出它的面目。
  管仲:《管子》
  管仲(约前七一九~前六四五).字夷吾,安徽颖上人。他年轻时候很穷,但是碰到一个知已——鲍叔牙。两人在齐国内乱时,分别在公子纠和小白两个继承人身上押宝,结果管仲押的公子纠失败,管仲被关起来;鲍叔牙押的小白成功,变为齐桓公。鲍叔牙深知管仲有才干,乃请齐桓公放管仲出来,并用之为相。结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大的功业。管仲后来回忆说: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这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