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来与仗;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囵。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这样一个天才人物,竟"数奇不已"(命运总是不好),一辈子坏命,真太令人同情了。
薛福成:《庸盦全集》
薛福成(一八三八-一八九四),字叔耘,江苏无锡人。他从二十六岁起,就追随曾国藩,很得信任。五十一岁起,任出使英、法、义、比四国大臣。《清史稿》说他:
任使事数年,恒惓惓于保商,疏请除旧禁,广招徕。
其争设南洋各岛领事官,尤持正义,英人终亦从之。又以英、法教案牵涉既广,条列治木治标机宜甚悉。其将归也,复撮举见闻上疏以陈,大恉谓宜厉人才、整戎备、浚利源、重使职;为弃短集长之策。……归,至上海病卒,优诏赐恤。卒后半载,而中、英订附款,致将福成收回各地割弃泰半,论者惜之。可见薛福成在晚清外交上的努力。
《清史稿》又说他"好为古丈辞,演迆平易,曲尽事理,尤长于论事记载"。他的著作,有《庸盦文编》四卷、《庸盦文续编》二卷、《庸盦文外编》四卷、《庸盦海外文编》四卷、《筹洋刍议》一卷、《浙东筹防录》四卷、《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出使日记》六卷、《出使日记续刻》十卷、《庸盦笔记》六卷。这些著作,对晚清朝野的内幕、对中外早期交涉的实情,记录最多,也最珍贵,自然是研究近代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最好史料。
关汉卿等:《元人杂剧选》
中国古代只有歌舞,歌舞中有戏的,开始于唐朝的参军戏。参军戏只有主角一人,配角一人,扮演滑稽问答。到了宋朝,进化为杂剧。到了元朝,再进化为复杂的杂剧。虽然复杂,但充满生气与成长,其中以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大家最有代表性。关汉卿的名作,结构与题材最好的是《窦娥冤》,是根据《汉书》、《搜神记》的故事,写出的一个孝妇的大悲剧。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欧洲有了译本。他写的《救风尘》,写妓女争取自由的技巧,虚虚实实,生动无比。此外,他的《玉镜台》和《切绘旦》,又富有喜剧性。在技巧上,多能在最后掌握高xdx潮,这是他高段的地方。白朴的招牌名作是《秋夜梧桐雨》,写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又有《墙头马上》,写公子佳人的情史。马致远的名作有道教的故事背景,像《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都是,他的《汉宫秋》写昭君出塞,也很拉风。郑光祖是"名香天下,声振闺阁"的名家,他的《倩女离魂》、《刍(亻旁)梅香》,也都是动人的戏剧。
汤显祖:《汤显祖集》
汤显祖(一五五○~一六一七),字义仍,号若士、海若,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是明朝进士,在中央做官,因为上疏抨击朝政,被贬到广东,后来到浙江做县太爷。四十八岁后,辞官隐居,专事写作。他写有《临川四梦》,就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开创了明代传奇的黄金时代。
中国文学从古代起,就分为两太子流:一是民间的;一是文人的,这两者来源不同。例如上古的民间文学是"风",文人文学则是"雅"和"颂";又如中古的民间文学是汉魏六朝唐的乐府;文人文学则是汉魏六朝唐的诗赋;再如近古的民间文学是宋词元曲,文人文学则是呆板的诗文。这两大干流,分野都很明白。但是,分野尽管分野,常常经过若干时间,两者又有合流的倾向。例如汉魏的民间文学-乐府,到六朝以后,文人却个个都好拟古乐府,于是乐府便发生合流的现象;又如元朝的民间文学-曲,到明清以后,文人却个个都好作传奇,于是曲便发生合流的现象。汤显祖的作品,是这种合流中最成功的,值得我们特别欣赏。
孔尚任:《桃花扇》
孔尚任(一六四八~一七一八),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是孔子六十四代孙子。他年轻时候,在石门山中读书,博学多才,精通音律。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三十六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负责讲解《论语》等书和文庙车服礼器,得到国子监博士头衔。后来他出差在外,结识了冒辟疆等"遗民",使他对明末清初的遗文逸史感慨颇多,就以之为主题,完成了《桃花扇》。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