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自己(29)

2025-10-10 评论

    记得我在大学时,有一回和长辈聊天,他说:“你知道什么是四十岁吗?四十岁就是每天必须吃颗维他命,才觉得心安的年岁!”
    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上。但是今天,当我真踏进人生的第四十个年头,才发觉四十岁给我最大的感觉竟然是:
    要学习面对亲友和自己的死亡!
    我在痛苦中不禁问:为什么上一代不早点教我们认识“死”呢?
    是的!我认为“死”可以教,不是教我们去死,而是教我们如何去面对,以及如何建立死亡的哲学。否则,当亲人一旦离去,我们将难以承受。
    你母亲在学校里,专门审核新生入学,她发现有些学生高中几年成绩都好,某一年突然掉下来,往往是遭到家庭变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亲人的死!
    学校办公室里也用了一位中国老先生,他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却在心理医生的要求下,不按薪地每周上两天班,做些小学生也会的事,目的只是接触人群!
    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无法接受妻子死去的事实,整个人几乎活在虚幻的世界。
    但是我也有个朋友,虽然与妻子耦鲽情深,太太死后,却好好地挺了过来。因为他方从墓园回家,就把家俱扔了出去。壁纸、沙发、寝具,全部换新,自己则经常外出度假。他说:
    “睹物思人!死的已经死了,哭有什么用?活的人毕竟要活下去!玛莎(他妻子)地下有知,也会希望我能克服痛苦。爱她,是好好活下去!不是跟着死!”
    有了这三个例子,加上二姑的过世,我要对你说:
    过去我有中国父母的老观念,希望你读邻近的大学,甚至将来结了婚,都住在一块儿。但我现在改了!希望你上远处的大学,以后也别住在一起。
    因为孝顺父母,不是黏着家。黏的孩子如同藤蔓,自己站不直,被缠的树也少了自由。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多半会早走一步,如果天天生活在一起,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有我们的影子,在未来会对你造成更大的打击。
    子女爱父母,应该帮助父母完成心愿,免得双方都遗憾。
    父母爱子女,应该帮助子女克服死别的痛苦,在父母死后,坚强地走完前面的路。
    希望你从年轻时,就建立对死亡的人生观,在心灵上武装起来。并且记住:
    人是为活而生,不是为死而生!
    即使死神敲门,叫我们明天走,今天也要好好活下去!

    歌厅老板一副不屑地问新来的歌星:“你有这个身价吗?如果你能以台下的掌声证明,我就请你!”
    台面都上不了,怎么成功?
    “台湾有一家杂志社,想请你那担任专业模特儿的同学久安娜拍封面照。”才回到纽约,我就告诉你这个好消息,你却手一摊:
    “久安娜已经不干模特儿!”
    “为什么?”我一惊:“一百八十公分的身高,人长得漂亮、她很有这方面的条件哪!”
    “Frustration挫折感!你知道吗?她的经纪人,三天两头叫她去不同的地方面试,不要说十去九不成了,简直一百次去,有九十九次不成!好不容易搞到一个机会去加拿大为服装杂志拍照,偏遇上坏天气,而摄影师需要一片蓝天的背景,结果钱虽然拿到了,照片却没被采用。”你十分为她抱不平地说:“最火大的是寒假,她接了一档不错的工作,去巴哈马群岛出外景。哪知道,当她兴高采烈地飞到迈阿密,转机时才发现巴哈马群岛是外国岛屿,而她没有护照签证。人家不准她入境,只好打道回府,偏偏普通舱又客满,买了头等票回来,她的经纪人却要她自己付来回机票钱,久安娜简直破产了,所以她决定不干了!”
    “你觉得有道理吗?”我问。
    “多少有道理!Frustration挫折感就是道理,一而再、再而三地挫折!”
    那么让我说几个亲身经历给你听吧!
    在我大学刚毕业的那年,非常幸运地得到了一个主持三台联播国庆晚会的机会,由于反应很好,某公司就请我去制作并主持一个类似的节目。于是我每天奔忙于节目的联络,并亲自编写脚本,甚至跟着歌星一起录音,临时客串和声: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