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一步,就成功(23)

2025-10-10 评论

    他跟当时的科学家一样,整天想,想不出来。直到有一天晚上作梦,梦见有好多原子在他四周旋转,那些又大又奇特的长链子,像蛇一样扭曲。突然,一只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变成环状,柯库尔好像被闪电出中醒来,接着发表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
    他为什么有那样神奇的梦?很简单,因为他在“有意识”思考时,也把问题放进了“潜意识”。就算“有意识”放弃了“潜意识”仍在偷偷地工作。
    我自己也有个深刻的体验。发现当我专心写“深情系列”的时候,看什么都能联想到情爱,成为抒情散文。但是改天,专心写小说时,无论看电视、翻报纸,又总有活生生的故事跳进眼睛。
    所以我会在《萤窗小语》里说:“如果你想要抓住灵感的云雀,就要时时准备好网子。”
    我们非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且当你像罗素和爱因斯坦一样,先苦思一阵,再把那东西放掉,却又偷偷悬念的时候,它就进入“潜意识”。也可以说,当你带着“它”,在脑海里的大路上跑一阵之后,可以把它放进路边的草叶,让它自己找路,在深山野径里奔跑。
    我绝不是乱说。据研究,我们左右两边的大脑是可以各自思索的。我们甚至可以用左脑想一件事,用右脑想另一件事。
    我也记得你奶奶脑溢血时,医生说脑里有很多很多路,当这个地区毁了,路不通了,脑里会自动想办法绕道,开出新的路。正因此,许多脑溢血到不能说话,不能行走的人,能逐渐康复。
    而且脑里的道路,有大有小,那些小路,你一阵子不用,就杂草丛生,相反的,愈是用的人,愈是畅通,而且能把小路走成大路,思想得更快、记忆得更好。
    当你苦思不通,使自己陷于焦虑的时候,不如先放下,去做别的事,让问题在潜意识中蕴酿。
    但是注意哟!你先要把它当件大事,才能驱动潜意识。如果你根本不在乎,或一“放下”,
    就“全放下”了,完全不悬念着,就不可能让潜意识发挥作用。

    今天下午我拿了两张银行的提款卡给你看,要你比较有什么不同。
    你看来看去,还翻过背面研究,笑说两张都是十六个数字,但一张是连续的,一张是分成三段,每段四个字。
    答对了!
    你知道为什么那个银行会用不一样的方式打数字吗?我没问过银行,但是我猜,八成因为他们发现十六个数字太长了,如果分成四段,比较好记,也比较好认,所以后发的卡片分了段。
    我也相信,现在无论哪家银行的提款卡或信用卡,都把数字分段,是基于同一个原因。
    许多事可以证明,我们的记忆在有节奏的情况下,能发挥得更好。
    譬如唱歌背歌词,比背书快得多。但是当有人由歌曲中间一段问你,下面是什么词的时候,你可能得重新由那首歌的开头想起、唱起,直至唱到那一句,才把歌词想起来。背文章也常这样,有人突然考你“白居易《琵琶行》中,‘似诉平生不得志’下面是什么?”你可能会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接下来想到是:“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记忆的节奏。
    所以押韵的文章和诗词比不押韵的好背,流畅合乎语言节奏的又比“诘屈聱牙”的好背。
    更重要的是,同一个句子,当你用不同的方式去“分段”或“停顿”的时候,也能产生很大的“记忆差异”。
    举个例子——
    中国的五言诗,绝大多数是“二三断位”,也就是分成“两个字”、“三个字”来读。譬如: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如果你改成“三个字”和“两个字”的分段: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