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一步,就成功(25)

2025-10-10 评论

    我才听一遍,也记到今天。
    聪明人不但自己用这活的方法记名字和数字,甚至懂得教朋友,使朋友记得牢。
    譬如多年前,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告诉我,他的电话是“251414”,接着笑说:
    “你可以这么想——‘爱我意思意思’也可以把‘一’说成‘幺’,成为‘爱我要死要死。’”又笑笑说“要死要死大概不好听,你还可以用音乐去想,14是‘dofa’,就是‘都发’。你爱我,我们就都会发。爱我都发都发。”
    你说,我能不一下子记住,而且记到今天吗?
    我不清楚,你是不是特别会“陈述性记忆”,又不擅于“非陈述性记忆”的人。因为每个人不一样,有些人可以记牢毫无情节的东西,有些人,像我,则怎么都记不住,必须先把东西转成“陈述性”的记忆,才能记得。如果你属于我这种人,念书时与其事倍功半地死背,不如花点时间,先去编织和串连书里的材料,达到事半功倍。
    我甚至要说,一个人在了解别人、战胜别人之前,先得了解自己、发挥自己、展现自己!

    今天上中文课的时候,我问你记不记得古时候有个人很会耍斧头,常到国王面前表演,但是突然间,他不再表演的故事。
    你歪着头想了一下,说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人的斧头很准,绝对不会砍偏。
    于是我在你课本旁边画了个耍斧头的人,简简单单地勾了一个人的侧面轮廓,又在那人的鼻子上涂了几笔。还没画完呢!你就叫,说你想起来了,是有个人常带朋友一起表演,先在那朋友的鼻子上抹一点灰,再抡动斧头,从朋友面前砍过去。朋友一点没受伤,大家以为斧头抡空了,但是细细看,才发现他鼻子上的灰已经不见。后来,那人突然不再表演,国王问为什么,是不是不准了。他说他一点也没退步,只是那一起表演的朋友死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不直接提示你,却要画个漫画吗?因为透过“图象”是最好的记忆方法。我相信今后你再也不会忘记这个故事,因为漫画会留在你的脑海,更加强你的记忆。
    记得不久之前,有一天我要你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你只想起“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就背不下去的时候,我怎么做吗?
    我两手指着窗外的树,再把手合起来。
    你就说“绿树村边合。”,
    我指着远方,作出山的手势。
    你说“青山郭外斜。”
    我又作成开门的样子。
    于是你想起来“开轩面场圃。”
    我再比出“举杯”的样子。
    你说“把酒话桑麻。”
    我又伸出九根手指,而且比了两次;指指眼睛,用双手作成花朵的样子。
    你便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种以手势增加想象的方法,也是“图象化”。
    你也可以不画,用演的,使自己进入读的内容,尤其文学作品,因为作家常常先有画面,再写出来。文中充满“意象”。甚至一整段,你都能像剧本般,轻轻松松地演出。
    举个很古老的作品为例——《诗经》里的“硕人篇”。
    它描写的美女叫庄姜,从今天的角度看,庄姜一定像模特儿,高高的个儿,穿着锦衣,外头
    还罩个袍子。
    那诗是这样形容庄姜的: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翻成白话是:
    “手像小草芽般柔嫩,
    皮肤像油脂般滑腻,
    脖子像木虫般白晰,
    牙齿像瓠瓜子般整齐,
    宽宽像蝉似的额头,弯弯眉毛如蛾子的触须,
    笑起来两个酒窝多漂亮,
    黑白分明大眼睛,左右顾盼真美丽!”
    如果你觉得不好背,只要这么想: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