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2)

2025-10-10 评论

    作者经二十年的酝酿与准备,写成了这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长篇小说。作品在纵向上,概括了“文化大革命”全部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在横向上,描写了从上层到底层、从京城到乡村的各个社会场面及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揭示了那段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格与心理。通过众多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发展,生生死死与感情纠葛,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十年浩劫中所经历的苦难。
    这应该是第一部描写“文化大革命”全过程的全景式长篇小说;这也是一部对“红卫兵运动”作出深刻反省与检讨的长篇小说;这又是一部对“老三届”、“知识青年”作出独特诠释的长篇小说。

    无论哪里的人踏入北京,都会知道北京有一块特别的地方,叫燕京区。燕京区是一片很大的地方,中心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公园,也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叫日月坛。日月坛南北东西各开一门。
    日月坛的南边是南苑,这里有芙蓉国(2)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北清大学。
    日月坛的东边是东苑,北清大学工科分校──北清东校就设在这里。
    日月坛的北边是北清大学附属中学──北清中学。在北清中学的背后,是芙蓉国(2)历史上有名的圆明园旧址。一百多年前的英法联军放火将它烧成一片灰烬,残存的废墟上是一片片的草坡、苇塘、稻田和农庄,弥漫伸展到很远。在北清中学稀稀疏疏的领地内,有一棵北京城内最古老的槐树,像一个饱经沧桑的童话神秘莫测地立在那里。这棵树下又有几个神秘的小院,高墙锁闭着没有任何声响的空间。当一群乌鸦从高大的古树上沙哑地鸣叫着投落下来时,很难从它们飞行的轨迹中判断这几个灰沉沉的四方院落是否有人居住。据附近的老人们交头接耳的议论,这里似乎软禁着几个曾经大胆妄言的将帅。
    日月坛的西边就是西苑了,那里有一处由花岗岩围墙堂堂皇皇围起来的地方。从外望去,其间松柏苍苍,掩映着一些楼阁。这里住着若干既不惹人注意又有某种高贵身份的人物,他们和京城大多数人的生活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环绕日月坛转了一圈,我们又回到位处日月坛南边的北清大学。需要补充介绍的是,在北清大学的南边是一大片繁华商业区,沿袭着几百年前的老名──黄村。
    公元1966年6月1日,中国的文化大革命「1」在北清大学开始了。这场大革命很快辐射向全国,首先受到辐射的自然是北京。北清大学附属中学──北清中学最先受其影响,在炎热的夏季,这所中学第二天就开始了自己的大革命运动。
    因为急于抢先跟进,这个坐落在圆明园旧址的中学里的学生们能够想到的第一个革命行动,是将一男一女两个年轻老师揪了出来。将两块小黑板贴上有光白纸,用毛笔写上“反革命流氓分子”挂在了他们的脖子上。男老师叫贾昆,女老师叫米娜,他们的名字也都分别写在了各自胸前的牌子上,并且用红笔打上了大大的“×”。
    这一天,校园里汹涌喧嚷,人头攒动,停课闹革命事实上从这一天起已在北清中学开始,一群学生将两个反革命流氓犯推搡到操场的检阅台上进行公审批斗。检阅台位于包围足球场的环形跑道旁边,那是运动会时校领导就座的地方。一男一女两个反革命流氓犯被一群气汹汹的学生一左一右反剪着胳膊,摁成喷气式「2」。
    我们一时还无法看清学校的师生们对大革命就这样开始持什么态度,我们只看到操场上聚拢的各种各样的面孔:或震惊,或兴奋,或惊愕,或恐慌,或疑惑,或犹豫,或好奇,或刺激,或喜笑颜开,或前瞻后顾,或惴惴不安,或毛骨悚然,或故作轻松,或故作激昂慷慨……不少人抻长脖子踮起脚尖,拼命往前挤。这其中无论什么样的表情,猎奇是普遍的,就像街头撞死了人,凶恶的人,善良的人,同情的人,幸灾乐祸的人,都不会放过围观的机会。上千之众像是争夺光源的一簇荒草,倾斜着聚向检阅台;又像是一齐跃出海面的一千多条海豚,争戏着一只色彩艳丽的大圆球;还像同时从草丛中立起身来大大小小的上千条毒蛇,或惊恐、或凶狠、或犹豫、或坚决地注视着同一个目标。每条蛇的眼睛都在露出思索,咝咝咝吐出的信子表明内心思索的节奏。聚拢向检阅台的一千多人还像上千只章鱼的触角在海水中朝向同一个目标,在弯弯曲曲地不停舞动着,最终要攫取什么。六月的上午,天气晴朗,甚至可以说十分炎热。这一千多人还像一大片向日葵,齐刷刷地仰起接受阳光的金灿灿的面孔,这些面孔构成了一个特别的抛物镜,焦点聚在检阅台上。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柯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