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244)

2025-10-10 评论

    这一段陡坡叫十八弯,陡着弯来弯去,有三四里路,刘堡村山上的田大多要经过这条路上下,春耕时担粪上山,夏收时担麦下山,这是村里人多年练出来的功夫。知识青年头一天到村里,空着身爬上山看了一回,就把一多半人累得东倒西歪,现在,她们咬紧牙一步步向上攀登着。坡陡,她们只能将担子左右横过来,要不前面的水桶就会磕坡。她们低着头在坑凹不平的路上一步一步找着落脚的窝,双手左右抓住扁担钩链,一步一步晃荡着向上走。有的时候,两个落脚点相距远了一些,前脚怎样用劲似乎也不能将整个体重和担子蹬起来,想一步分成两步走,之间又没有合适的落脚点,这时,她们就只能身体尽量前倾,将全身重量压在前脚上,像蹬一个很高的台阶,拚出全身的劲往上一蹬,才勉勉强强上去,水桶摆荡得厉害,不小心磕在坡上,她们要立刻稳住自己和担子,以免连人带桶滚下山去。
    遇到缓一点的拐弯处,她们就放下担子,呼哧呼哧喘一阵,汗像水一样从头上往下淌,脖子上的汗早已湿汪汪一片,身上的汗也早已将内衣湿透,人稍一站定,山上的寒风便将身上吹得一片湿凉。她们早就知道上山热,不敢戴棉帽,也不敢戴棉手套,只是戴了薄薄的线手套。看着下面越来越远的村庄,她们知道自己已经爬了相当的高度,把气喘匀,不敢多歇,就又拚上劲担起担子继续上坡。
    这一段爬山最能体现农村干活的谚语:“不怕慢,就怕站。”站得多了,一个上午也爬不上山去,稍稍遇到缓一点的坡,她们便熬着劲一步一步向上不停地走着。有时觉得腿要抽筋了,便站住抖一抖小腿,不敢停顿,接着朝前走。十八弯一弯一弯走过去了,剩下最后几弯时,她们每一步都是憋着劲拚出来的。衣服全湿透了,脑子里什么想法都没有了,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步接着一步上,熬出一步少一步。走到最后,也不再数还有几个弯了,不再抬头张望还剩多高距离了,像拖着担子往上爬一样,晕头晕脑地上着,仿佛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一步接一步无止境的爬坡了。
    终于,十八弯爬完了,她们摇摇晃晃地走完最后几步,好像从死亡的深渊中挣扎出来一样,踏在平一点的地面上,两只脚落实之后,心脏在咚咚咚地剧烈跳动着,两腿一下变得像面条一样发软,风吹过来,担子晃荡着,人似乎要瘫倒。她们放下担子,好一会儿气才喘匀,面前一片豁朗,一层层梯田半平不平地摆在山间。往上看,是一段缓坡小路,远远地似乎还有一点红旗的影子,离卢小龙他们干活的地方不算太远了。山风吹过来,满头的汗水比笼屉里的窝头冒的白气还多。这里很能看清刘堡的全貌,山下的刘堡村迤迤逦逦地在山脚拉出很长的一条,一圈堡墙只围绕着山脚下很小的一块地方,据说那是几百年前就有的堡墙。从刘堡村上山来,是一条条萎靡不振的梯田。从刘堡村望下去,宽宽的河滩上铺着一块块平整的土地,这些土地也一层一层呈梯状落下去,只不过每一块的面积比山上的梯田大多了。落到远处,就看到一条干枯的河床,那里浮荡着被阳光照亮的烟雾。
    鲁继敏对鲁敏敏说:“我看来旺对你挺好的。”鲁敏敏看着山下一言不发,她觉得自己的眼睛在朦朦胧胧地发出一团光晕,鲁继敏就站在这团光晕的边缘模模糊糊地和自己说着话。鲁继敏又说:“来旺挺好的。”鲁敏敏依然没有什么反应。鲁继敏看了看她,说:“来旺真挺不错的。”鲁敏敏掠了一下额前的头发,擦了一下脸上的汗水,说:“咱们该走了。”两个人再担上担子,膝盖和小腿几乎都僵硬麻木了,好在这段坡路平缓多了,她们一步不停地一口气担到了目的地。一面红旗插在坡上,几十个知识青年和几个农民正抡着镐头锄头、挥着铁锹干活,几十副箩筐担着土块穿梭往来着,他们正在堵一块梯田被山水冲开的豁口。
    见到饭来了,一片欢呼,卢小龙挥了一下手,那个大高个知识青年便大声宣布:“休息了,吃饭了。”大家纷纷撂下工具拍着手一哄而上。鲁敏敏先将窝头一人一个发到大家手中,有人接过去捏了捏,咬了一口,说道:“还温乎呢。”鲁敏敏一边发着,一边觉得有点兴奋和愉快。接着,鲁继敏把一个个大碗递到鲁敏敏手中,鲁敏敏用一把大勺盛着一碗碗小米粥,递到伸过来的手中,有人就着碗边喝了一口,就又嚷道:“小米粥也温乎着呢。”姐妹俩又将一瓦盆咸菜放在人群中间,几十双筷子便都欢欢喜喜地伸了过来。鲁敏敏和鲁继敏也一人盛了一碗小米粥,拿起个窝头,夹上两块咸菜,坐在一边吃起来。那几个农民也都各自怀揣着窝头,这时掏出来各吃各的,当知识青年匀出几个碗,给他们盛上小米粥送过去时,他们便一一摇手谢绝,然后,不算客气地伸手从咸菜盆里捏出几条咸菜,就着自己的干粮吃。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柯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