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297)

2025-10-10 评论

    他放下车,在院子里转圈看了看,发现只有靠院门的一间房子门上有锁,透过玻璃窗朝里看,有几张桌子、几个板凳,桌上有一部手摇电话机,其余的屋子都没有锁,有几间干脆就没有门,里面空洞洞地没有一件东西。他又转到大门口,左右夹着大门的两间房子的外墙,一边有一扇小方窗,一边是水泥黑板,黑板上写着一些粉笔字,关于召开计划生育会议的通知,关于让各生产小队统计新生人口的通知,粉笔字模糊不清,落款时间已经是两个月以前了。站在院中,可以望见四面的大山,一阵狂风呼啸着刮过,又一截拐杖粗细的枯枝从半空落到瓦顶上,跳了几下,仙人指路般跳到院子外面,沙石嗖嗖地掠过房顶,让人想到日久天长瓦会被磨光。他从棉手套里伸出手,抹了一下脸上的沙土,将自行车靠墙放好,搂紧双臂,瑟缩着在院子里走动起来,冻得实在顶不住了,就跑到一间空屋子里来回颠着脚,听着外面呼啸的风声。
    几个月前的一个夜晚,他将被迫分散到五个村的三十个知识青年──除了鲁继敏和贾若曦在公社卫生院未通知外──偷偷地集中到山凹里开了一个秘密会。他告诉大家,他准备离开刘堡到外面流浪,要对中国农村做个广泛的社会调查。他看着围坐在一起的二十多张面孔说道:“当初,我带着大家从北京来到这儿,照理说我不该甩开大家自己走,可现在我留在这里只会连累大家,我走了,刘仁鑫的眼中钉没有了,大家也能松快一点,希望大家在我走后相互多联系,多帮助。”他又指着唐北生和大个子说道:“你们有什么事,还是多找唐北生和大个子商量。以后有机会,你们还可以找找县革委知青办,要求再聚回到刘堡来。”停了一下,卢小龙又说:“不过,那样可能又会成为刘仁鑫的眼中钉,我也没有什么好主意了,大家看着办吧。”月亮在头顶的云中穿行着,时时露出弯弯的瘦脸,二十多个人高高低低地围坐在土洼里沉默不语。有人问:“那你一个人怎么办呢?”卢小龙笑了笑,说:“这两年我农活也学得差不多了,干什么不在农村混碗饭吃?我又会做豆腐,又会针灸,地里活、场上活我都能干,我就一边找饭吃一边社会调查呗。”唐北生和大个子早已知道卢小龙的打算,这时对大家说:“卢小龙决心要去干他的事,大家就不用多操心了。万一刘仁鑫派人来打听卢小龙的下落,大伙就都说不知道就行了。”
    想到要和这个集体分手,卢小龙多少有些难过,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了。他是在凌晨三四点的时候,骑上这辆他早已准备好的破车离开的。为了不惊动人,只有唐北生一个人在漆黑一片中送他出了村口。临分手,卢小龙又把鲁敏敏的事情向唐北生嘱托了一遍,就沿着一溜下坡路颠响着自行车骑走了。他决心用一到两年的时间调查农村三百个生产大队,调查的出发点就是一年前在北京听到的陕西插队知识青年孟克平的理论:农业生产落后的根本问题是人民公社体制问题。
    天渐渐亮了,刮了一夜的风似乎小了一些,卢小龙走到院子里,远远近近的山看得比刚才清楚了,还是没有人来。他早就听说寒山庄大队下面有二十个生产小队,三四十个自然村,最小的自然村只有一两户人,大队部就孤零零地盖在路边上,往四面山上张望,几乎看不到一个村庄,真不知道这个大队如何领导。他走出院门,看见自己夜里来的山路一路坡下去,像山屁股拖出的一条尾巴,很快消失在两山相夹之中。回过头来才看清楚大门两边的白墙上写着“农业学大寨”几个大字,风吹雨打,红色的大字已经暗淡萎靡。在“农业学大寨”的“寨”字旁边,挂着一个绿色的邮政信箱,走过去一看,信箱上用白油漆写了两行小字,开箱时间:每月逢五、逢十。想到这里五天来一次邮递员,他不能不感到新鲜,好像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发现了人烟。
    两边的大山静极了,山上有石有土,稀稀疏疏长着一些小树,在寒风中乌七八糟地瑟缩着。他回到院子里,跺着脚走来走去,这个人口分散的生产大队是他的社会调查必须包括的案例,他也可以直接跑到村里去,他有的是办法混口饭吃,也有的是办法坐到炕头上和农民聊天,只不过他想先从大队干部那里了解一下这里综合的情况:人口,劳力,生产小队的分布,土地面积,粮食产量,农民的收入,几年乃至十几年来的发展变化。而且,现在是个讲阶级斗争的年代,不和大队干部打招呼直接插到村里,弄不好会引来怀疑,增加麻烦。这样想着,他站住了,突然看到院子里的一棵小树上吊着一截钢轨,树杈上卡着一根短粗的钢钎,他灵机一动,望了望远近的高山峻岭,想到了古时的烽火台,也想到了鸡毛信的故事。日本鬼子来了,放哨的放羊娃就将“消息树”放倒,这个山头的树放倒了,那边山头的人看见了,也将“消息树”放倒,一棵树一棵树传递过去,就将日本鬼子进山的消息传遍了各个村庄。他想了想,拿起了钢钎,虽然带着棉手套,还是觉出钢钎的冰冷,他抡起钢钎敲响了悬挂的钢轨,清脆的声音在寂静的大山中传送得很远。他停了一会儿,谛听着远远近近的回声,更有力地抡起钢钎,一下一下敲打着。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柯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