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博书院(13)

2025-10-10 评论

    现在的金正日将军比起他的父亲,革命战斗经验是不足的,但灵活多变似乎有余。据说爱看电影、爱上网,视野开阔,有勇有谋。现在他提出了以军队为整个民族先锋队的“先军思想”,这到底是困难时期的权宜之计,还是具有反抗霸权主义的普遍意义,还需要认真观察和研究。希望朝鲜繁荣富强,中朝永为兄弟。
    席间谈起“韩流”,我说了小时候经历的真正的“韩流”——《卖花姑娘》、《鲜花盛开的村庄》、《看不见的战线》、《摘苹果的时候》、《劳动家庭》、《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在阴谋者中间》……我们说着电影中那些经典的台词,我又想起了阳光灿烂的六七十年代。
    回家的路上,心中飘荡出《十三亲》熟悉的旋律,那是知识精英大都不会唱也不屑唱,而劳动人民唱得充满感情的东北新民谣:“……父母亲,不算亲,父母给我们养育恩,满堂儿女留不住,年年都要添新坟……哥们亲,不算亲,喝酒之时最认真,一旦哥们遭了难,一年半载见不到人……丈夫亲,不算亲,见了野花起外心,他跟女人去跳舞,回到家里闹离婚……五谷杂粮才叫亲,颗颗粒粒养咱身,一年四季都离不了,吃粮别忘种田人……毛主席,最最亲,领导人民闹翻身,建立人民共和国,幸福生活到如今!”
    昨天很热,今天比较凉快。出去走了一圈,在系里看了一会《马大帅》,赵本山跟范伟摔跤,心情颇爽。复印了一些材料,回来看书。走到楼下一抬头,见墙上不知谁用白漆写的:“专业打孔”。气死老夫也!
    我因为要赶写文章,可能几天不来书院了。提前请假,咱们下礼拜见啦。阿牛哈西米嘎!

    几天不见,北大的桃花都粉嘟嘟地开了,柳条子都咕嘟出小绿豆豆了。可是洒家无心赏那春光啊,二十多封信等着我回呢,四篇文章等着我写呢,还有热水器坏了,等着我找人修呢。看来今天这博客也写不长了,那么多留言也不能一一答复了。不过令洒家欣慰的是,出门多日,书院一片风和日丽的,简直跟那传说中的“大学自习室”差不多了。看来以后俺可以放心地出门一个月,都不用关门闭户掩柴扉了。好在日前已经准备了一篇读书杂感,贴在这里,就算是清明节给伟人祭扫祭扫吧。有谁还记得30年前那个清明节吗?哦,30年前的月亮啊……
    浮夸风中的毛与刘
    《粤海风》2006年第1期上,刘德中谈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文章很有价值。黄岭峻博士的《刘少奇与大跃进》纠正了社会上的浮浅认识,指出刘是大跃进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但是说“公社”一词是刘少奇发明的,恐怕不能成立。薄一波同志在《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说刘少奇与周恩来、陆定一等在火车上“吹公社、吹乌托邦、吹过渡到共产主义”,只能证明他们当时头脑发热,而“公社”一词早就有了。
    毛泽东退居二线,把国家交给刘少奇全权管理一事,老同志多认为是放手培养接班人的英明举措。但我觉得这里有老毛的封建帝王思想在作怪,不建立一套交接权力的明确制度,单凭一把手的个人感觉栽培继位者,后患无穷。老毛自以为明察秋毫又对人民群众一片丹心,就可以避免封建帝王的悲剧,但个人再伟大,见识也有局限。结果发现刘少奇利用对毛的个人崇拜控制了全国,党和政府重新变成了革命之前的“衙门”,毛成了被架空的晁盖,于是只好再次发动革命,借助人民的热爱和林彪的军队,夺回政权。可是更大的麻烦来了,林彪的威望比刘还大,成了被写进宪法的接班人……围绕着接班人,杀得烟尘四起,血雨腥风,直到御林军再演玄武门,生擒了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等四名政治局委员,举世震惊。毛泽东总是希望选出一个理想的接班人,结果都失败了。这不能说是毛不聪明——他对每个接班人都另留了一手,特别是伏下了邓小平这个他不大喜欢的但又极其器重的奇才——而只能说封建帝王立太子式的培养接班人方式,应该寿终正寝了。邓小平在接班人问题上,吸取了毛的教训,做得比毛要好。现在从江泽民朱鎔基到胡锦涛温家宝这套党政班子,尽管社会上有不同的议论,但在交接班制度上起码是一个相当大的历史进步。
    刘少奇同志对合作社升为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大炼钢铁等,极为欣赏并大力提倡。1958年6月14日,他建议普遍设立公共食堂。《光明日报》1958年8月4日报道刘少奇同志表扬山东寿张县,把浮夸风行为说成“是一个革命”、表扬他们“压倒了科学家”。《人民日报》1958年9月30日报道刘少奇视察江苏常熟县,听到亩产万斤时,他说:“一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一时全国上下纷纷放卫星,产量成了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而且还都打着毛主席的旗号。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孔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