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万岁(43)

2025-10-10 评论

    武侠小说第二个字叫“侠”,“侠”这个字在金庸这里同样写得感天动地。为什么武侠小说这么受人欢迎,如果说到根本原因,还不在“武”这个字。也许少年人更喜欢武,我想很多科学家教授学者,他们读金庸的小说,不会对武太感兴趣,侠更吸引人的注意力。梁羽生讲过一句话,他说,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绝对不能没有侠。梁羽生特别注重使用这个字,当然梁羽生这样说,他可能相对地不太注重武了。金庸小说武也写得好,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侠,那么什么是侠?这个概念非常复杂,侠是中国文化中固有的东西,很难翻译成西方语言,在西方语言中没有完全对等的一个概念,它和西方的骑士是有一点区别的。我们用简单的话说,侠就是一种牺牲精神。就是能够放下自己的事,投入到别人的事中去,不管自己有什么困难,发现别人有困难,就立刻投入。在先秦时代这个概念就形成了,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讲侠“能解人之缓急也”,当别人有什么困难的事时,我能挺身而出。当然侠不仅仅指这一个概念了,侠的精神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沦落,不断沦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侠已经非常少了,侠的精神已经非常淡化了,所以它在艺术中得到了弘扬,得到了突出。金庸小说,把侠的各种境界都写得淋漓尽致,金庸把侠写到一种最高的境界叫做“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是《神雕侠侣》里面郭靖教导杨过的话。那么侠首先要为别人着想,为自己的亲人,为朋友,为你的集体,小集团,扩而大之,那就是为国为民,像郭靖这样的当世高手,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功夫,保全自己的性命,但是他宁可和襄阳城同归于尽,他明知道襄阳城最后是守不住的。忽必烈曾对郭靖说:“你们大宋朝这么腐败,皇帝这么昏庸,你帮助他有什么用?”郭靖说:“我不是在帮助皇帝,我是在帮助大宋百姓。”这里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侠之大者的境界,所以你读这些感人的故事,就和六七十年代的人读雷锋故事那么感人是一样的,审美效应是一样的,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人类最基本的东西——牺牲精神。当人们都不愿为别人牺牲了,都希望别人为自己牺牲的时候,这样的描写尤其能使人感动。
    其次侠的意思里面,还包含着一点,就是正义感。社会总是需要一种秩序的,这个秩序不仅仅要靠法律和规则来维护,法律和规则永远是有漏洞的,有什么法就有什么漏洞,不管你制定什么法,总有人会钻法的空子,总有很多人可以杀人不偿命,总有很多人可以随便贪污,可以欺侮别人,不管法建设得多么完善,社会永远不是完美的。古龙有一句话说:“这世上有杀不尽的贪官污吏,杀不尽的不法之徒”,靠法律是没办法惩办他们的,那么这时候,人民心中有一种自然的愿望——有一种正义的力量——用中国古人的话说,叫“自掌正义”,就是我不依靠外在的东西,替我伸冤雪耻,能不能有一种东西来“自掌正义”?我们知道法律也未必就是公正的,现在电视上有许多法庭庭审的直播,那么所有的审判结果在我们看来都是合理合法的,都是正确的,合乎人心的吗?很多是不合情理的,比如别人把你的孩子杀了,然后把他枪毙了,你觉得这样就是公平了吗?这绝对不是公平的。法律处理一个问题,从道德的,从伦理的角度说,它不可能是公平的,人们心中永远怀着一种要弘扬正义、惩恶扬善的欲望,侠就满足了人们这种心理,它喊出了人们正义的呼声。过去我们的新文学总是在批评武侠小说,说它是麻醉人的精神毒药,因为社会黑暗,他就呼唤侠客,他怎么不去参加共产党?如果在那个时代这么反驳还是有道理的话,那么现在你去找谁?不管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它永远是有阴暗的,人们对美好东西的呼唤,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正义感是武侠小说存在的一个支柱,何况你把它写得这么精彩。所以说金庸的小说,武写得精彩,侠也写得精彩。
    但是说只有武好侠好,小说写得不好,那也是不可能成立的。我们说一个人对武有很高的向往,对侠的境界也理解很深,但是最后你如果不能把它转化成为艺术形象,那么,在艺术这个角度来说,它就可能是失败的。比如我们搞电视的,有时策划得很好,说得很精彩,但是最后没办法操作、手段不够。比如古龙他也是非常优秀的武侠小说作家,我也很喜欢他的作品。古龙对武的理解,对侠的理解可以说非常深刻,他的想法都非常好,但是可能是知识准备不够,或其他原因,他自己也知道他没有办法在艺术描写上和其他武侠小说家来争高低,也就是他没有办法把它转化成形象,所以古龙他是走一条险路,专门不写武功,不写过程,他从来不写这个人是学的哪门武功,哪一派,他的武功成长是怎么样的,他的人物都是一刀飞出去,敌人就死了,你不相信也得相信的,强加到你头上的这样一种写法,在描写上他是深知自己有短处的。那么金庸的小说,作为小说艺术,是非常优秀的,我们可以把“武侠”二字去掉。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孔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