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天的日记里,蒋介石回顾了他与罗斯福会谈的详细过程以及他个人的详细考虑。就说我今天跟罗斯福见面商议了,在谈到琉球问题时,我提议琉球可以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为什么这么说?有三个理由:第一,为了安美国之心;第二,因为琉球在甲午以前就已经属于日本;第三,琉球由中美共管比我们自己专有更合适。这里提到一个为了安美国之心,蒋介石担心提出将琉球与台湾、澎湖列岛一并交还中国会引起美国不安,也许他想,美国主动提出将琉球归还是不是试探我们?他们是不是真心的?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呢?我可不能不清不楚地瞎表态,我也得试探试探他们的目的。这样双方就相互试探。
蒋介石二拒琉球
开罗会议第三天后的25日,罗斯福与蒋介石再次举行会谈,罗斯福又提到琉球群岛,并再次建议说:
我反复考虑,琉球群岛在台湾的东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们的东部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你们得到了台湾,如不得到琉球,台湾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岛不能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是不是与台湾及澎湖列岛一并交与你们管辖?
据记载,蒋介石当时听到罗斯福再次建议将琉球交与中国管辖时,还是犹豫不决,半天不说话。罗斯福以为蒋未听清楚他的话,又再次明确地说:“贵国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战争结束了,就将琉球群岛交给贵国。”蒋犹豫再三才答道:“琉球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是那个意见,中美共同管理为好。”蒋介石的回答令罗斯福也很感到意外,之后就再也没有提及琉球问题。这样在此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谈到日本应归还中国之领土时,只说到“日本窃取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即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并没有明确提及琉球群岛。那么,蒋介石为什么再次拒绝琉球呢?
其中之一可能是为了讨好美国,这个时候蒋介石是唯美国马首是瞻的。
蒋介石早就意识到琉球地位与台湾不同,他在会谈中也意识到美国对于这一区域的战后安排、尤其是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存在有着长远的规划,而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规划明显是针对苏联的,从蒋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态度看,他显然准备积极配合美国的安排。另外,在会谈期间,罗斯福还提出中国应该在军事占领日本问题上扮演主要角色,蒋介石表示中国没有足够能力承担这一责任,中国愿意在美国的领导下参与行动。
这也表明蒋对美国的态度。另外一个原因是:
蒋心底一直有恐日情绪,他怕琉球归还中国,中日又结新怨。这从蒋在抗战胜利后对日本采取的“以德报怨”政策来看可谓一脉相承。
罗斯福总统提出中国未来应该作为四大国(美、苏、英、中)之一参与这一机制的一切决定;二、关于未来日本的国体,蒋介石提出应由日本人民决定,在这一问题上不能留下影响国际关系的持久后患。(中文档案原文:“至于他国体如何,最好待日本新进的觉悟分子自己来解决。”)“因为战争胜利,便去过问一个国家的国体,实在并非上策。而且,日本的天皇制在其民族的精神构造上自有地位,西方人未必会有认识,而同为东方人的中国人则是比较了解的。”
蒋介石后悔
蒋介石未采纳罗斯福的建议,实属下策。事过之后,王宠惠对蒋介石说:“琉球群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从军事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要。”蒋介石就说:“将来日本与我们扯皮怎么办?”王说:“琉球在历史上就是我们的附属国,日本扯皮是没有道理的。再说,日本是战败国,即使扯皮又能怎样?”听了王宠惠的一番话,蒋介石似乎有些后悔,说:“你当时为什么不提醒我?”王说:“你是委员长,我是下属当然要和你保持一致了。”蒋这时候大梦初醒,就后悔了,说:“这事过去了,就不要向外人说了。如果有人问到,就说没有条约根据,没有理由提出。”他怕此事泄露有损“领袖”形象,故叮嘱王宠惠不要“往外说”,万一有人问及,就以“无条约根据”解释。而且蒋对王叮嘱了不止一次,可见蒋自己对如此重大事件的草率处理亦有所忌讳。蒋介石是个不肯认错的人。可王宠惠回到国内,还是忍不住向极少数国民党高层人士透露了。但传开之后很多人欲详加了解,王宠惠深知蒋的性格,绝不讲出实情。此后,国民党政府在所有文档,甚至图书、报刊中凡遇及琉球问题,均统一口径:因无根据,中国在开罗会议上才未提及琉球归属问题。因而,除极少数人外,都不知是因为蒋介石连拒罗斯福两次建议而未收回琉球。1962年3月19日,台湾《联合报》记者司马桑敦知悉美国政府私自欲承认日本对琉球拥有主权,立即撰文抨击国民党政府不负责任,在开罗会议上不提琉球问题,致使本该归还中国的琉球终落日本之口,使中国东部海防“被撕开一道大裂口”。当时作者只是激于义愤,他还不知蒋在开罗会议上竟然执意不要琉球,丧失了大好良机。此文引起舆论及台湾最高当局的关注,蒋为了遮掩颜面,在出席一次国民党高层会议时自我辩解云:“实际上,琉球与台湾,在我国历史上地位不同。我们当时认为琉球是我东海的屏障,军事重要性较大。我们同意,应由中美两国经过联合国之委托程序,实行共管,又以为此非当时紧急之事,故曾表示将来再说。”这番谈话有轻描淡写、推脱责任之嫌,第一,他未承认是他两次拒绝罗斯福让中国收回琉球。第二,东海屏障及军事重要性之类是罗斯福的分析与谋略,而不是“我们”!第三,“将来”已近十年,要延至何日“再说”?又有何机会“再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纪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