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与荣(185)

2025-10-10 评论

    大会议厅,豪华的吊灯,大玻璃窗,天鹅绒窗帘,红地毯。沙发两排,围成两个正方形,一个“回”字。大会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精神,如何评价它在现代的价值和作用?
    一位历史学老教授扶了扶黑框眼镜讲话了,他显得儒雅睿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礼”,或说“礼教”,“礼治”。克己复礼。从周公制礼,世世代代沿袭了下来。“礼”在中国既是社会等级、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又是伦理道德的规范体系,还是生活方式的准则,具有一体化、普遍化、根本化的特点。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模式就是它。
    “礼”的核心内容是等级隶属关系。三纲五常,尽忠尽孝。这种隶属关系从政治、社会、经济、伦理、家庭等诸方面严格确定一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的地位,而且严格规定了在这个地位上应遵循的政治、伦理、生活的思想行为准则,不可逾雷池一步。整个社会构成了上支配下、下服从上的严密整体,没有任何个人的独立意志。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所要求的民主、自由、平等、个性以及爱情、婚姻上的独立自主,都是与之相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礼”是保守的,是我们现代化的巨大阻力。
    但另一方面,“礼”有没有积极意义呢?“礼”所包含的隶属关系,加强了整个社会的整体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家庭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依赖性,这难道不有助于加强中国人的集体观念和爱国主义?不有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古以来抗击外来侵略,中国这种传统文化不是起了团结人民的巨大作用?哪个民族英雄不都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下出现的?
    一个青年学者坐在对面激烈反驳了。他叫晁南江,像棵不胖不瘦的树。我同意把“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他挥了一个手势,像树枝伸出一杈。然而,正因为如此,应对它进行无情彻底的批判。对它不存在一分为二的问题,它只有保守性,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真正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是:社会处在这样的对立中:一方面是“礼”为核心的传统旧文化;另一方面是现代的经济、政治进程以及相配合的现代意识。“礼”起什么作用?任何一个人都被嵌在社会的一个网络点中,毫无独立性,没有自由权利,左右不能移动,更不能犯上。对上是绝对服从,对下是绝对支配。符合这规范的是“礼”是合理,违反的是非礼的人欲,要灭绝才对。这造成国民性的主奴根性。人人都有当主子的一面,又有当奴才的一面——除了最高的皇帝,只当主人,除了最低阶层的妇女,只当奴才。
    现代化进程与“礼”处处冲突。一,平等原则与等级制度的冲突;二,法治和人治的冲突;三,民主与忠孝的冲突;四,个性与绝对整体性的冲突;五,竞争与封闭的冲突;六,创造性与保守心理的冲突;七,人生自由与封建隶属观念的冲突;八,爱情、婚姻、家庭中的新观念与旧道德的冲突;九,政治上求实的新理性与旧的政治伦理规范的冲突;十,公民意识、参政意识与奴性的冲突;十一,个人奋发进取与旧的道德形象模式的冲突。你们看看,现代化进程的哪一支矛不指向传统的“礼”?中国人现在愚昧就愚昧在“礼”上。
    那日本呢?有位年轻学者瞪着凸出的眼睛反诘了:日本现代化了吧?但它的企业中、社会中,不是吸收采纳了许多源之中国的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究竟是什么?
    众说纷纭。
    是“实用理性”;是“典型的理想主义”;是“人本主义”;是宋明时期的道学;是对人伦关系的重视,“互以对方为重”,“以社会整体为本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自我中心”和“个人本位”;是“作为主导心理的入世思想”与“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精神支柱”;……
    是“人文主义”。这种观点有不止一个人提出。又有激烈争论。
    有人说:中国的人文主义是与西方的人文主义迥然不同的。西方的人文主义,把人看成是独立的,有着思维、行动、情感、意志自由的个体;而中国的人文主义则把人看成是群体、社会整体的一分子。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想境界,但这一切要在整体中,在确定的位置上,以确定的伦理道德关系来实现。我们至今讲理想,不都讲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吗?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如果说西方的人文主义强调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中国的人文主义一贯强调整体,和谐,义务,贡献,牺牲。我认为东西方这两种人文主义应该取长补短相结合,这样才能形成既具有独立的人格(东方所缺少的)又具有社会的人格(西方所缺少的)的完整的人文主义。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柯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