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的十七岁(61)

2025-10-10 评论

  「小说、戏剧、电影里的爱情故事要你死我活,真实人生里的爱情故事要平淡无奇,是吗?」
  「真实人生也有比小说那类情节更好的。比如说,小说情节是一起情死,真实人生却有更好的。」
  「是白头偕老吗?」
  「当然不是。白头偕老只是相依生活、是习惯,不是好的境界。」
  「最好的是……」
  「是在爱情的顶点前分开了、分手了、分离了。最重要的是,没有争执、没有吵闹,也没有第三者。」
  「变心了?」
  「也没有变心。」
  「想想看,生离和死别都不是变心,感情好好的,就是要分开而已。算是来自『不可抗力』,比如说,发生了战争、牢狱、死亡等情况,必须生离或死别。这种都属于『不可抗力』,没有争议。另外一种生离,是『非永恒论』,有人有争议。爱情非永恒,人也未尝不知道,知道变心是人之常情。但我所指的『非永恒论』,不是指变心,而是心未变而人已杳,是一种主动的生分。这种『非永恒论』,理论基础在相信没变心也该分手,变了心才分手的,是不得已的,是低层次的。不变心能分手,才是真正珍惜这一爱情的人,想想看,感情好好的,就突然断了,多么美、多么怀念,这才是真的『永恒』,世俗的永恒是纠缠不清、是无奈、是疲惫,有什么好?男女之情是多么美,不要等到疲惫来临,在山顶上主动分开,不要滚下山时被动分开。这不也很美吗?不把关系搞到山穷水尽哟。中国鬼怪书中常常有情人自订情缘时间,届时说情缘已尽,两人就分开了。看来真有哲理,真正有情的人、真正知情的人,是这些看来无情者。一如勃朗宁夫人(ElizabethBrowning)那两句:我如此爱你,使我只能爱你(Ilovetheeso,dear,thatIonlycanlovethee.),我如此爱你,使我只能离开你(Ilovethee,dear,thatIonlycanleavethee.)。虽然写这诗的本人却缠人缠得不放。我倒想起英国伊莉莎白女王(ElizabethI),爱一个人,跟你继续和他有关系,是两回事。伊莉莎白女王现身说法了这一点。她死前还呼唤着罗勃·杜德利(RobertDudley)的名字,但是,在实际上,这被死前呼唤的情人,却早被女王给拒绝往来了。这种作风,使我想起十七世纪的理查·范萧(RichardFanshawe)那句『爱可回归,但情人不行』(Lovemayreturnbutneverlover.)。」
  「伊莉莎白女王能把爱情和情人分开来,真有韻味。该给它一个术语。」
  「就叫『女王原则』吧。这原则永远昭示天下:人间最令人眷恋的是彩云易散的爱情。这种爱情,适合魂牵梦萦,却不适合长相厮守。最后的落幕是:死前呼唤情人的名字,可是不必再见情人了。」
  「不止『女王原则』呢,还有『大师原则』。」
  「哦,『大师原则』也好呀。这原则也昭示天下:爱情只该在广义的文学里,也就是在小说、戏剧、电影里,不该放出来在现实生活里,因为它太不完美,并且彩云易散,现实生活里的爱情是单调的、无趣的、贫血的、滥套的、庸俗的、浅薄的、一百个负面形容词也形容不完的。总之,应该承认,在现实生活里,爱情应该靠边站。现实生活的人,应该欣赏罗密欧、欣赏茶花女,看文学玩假的,自己可别玩真的,真的并不好玩,并且伤心伤神伤人,麻烦无比。爱来爱去,什么都千苍百孔了、支离破碎了,唯一完整的是女朋友的妈妈和丈母娘。」
  「不论是『女王原则』还是『大师原则』,都是人类处理男女关系的心得。这些,在上帝眼里,如何解读呢?上帝会赞成吗?」
  「别提上帝了,他害死人。上帝所造的人类,在男女关系上,基本是动物性的单纯。人类的演化结果,就变复杂了。复杂中最使人痛苦的,就是爱情问题。莎士比亚早在『仲夏夜之梦』(MidsummerNight’sDream)中,讽刺了这个问题。莎士比亚在这部喜剧中推出一种『爱情的仙浆』(love-juice),一涂上情人的眼,情人醒来,见谁爱谁。」
  「你想不到我会背那一段吧,我背给你听。
  Yetmark’dIwheretheboltofCupidfell:
  Itfelluponalittlewesternflower,
  Beforemilk-white,nowpurplewithlove’swound,
  Andmaidenscallit,Love-in-idleness.
  Fetchmethatflower;theherbIshow’dtheeonce:
  Thejuiceofitonsleepingeyelidslaid
  Willmakeormanorwomanmadlydote
  Uponthenextlivecreaturethatitsees.
  Fetchmethisherb;….
  (我留意邱比特箭落何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