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每天的日记,为螳螂写一本书。
写作是由八月开始的。也可以说是在它死去半年之后才动笔。这当中我有相当长的时间在犹疑,怕自己没有能力写成这么一本书。我也犹豫,是不是用这本书,把自己的心灵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
虽说是记录一只螳螂的一生,这本书实在是我的"随想录"。也可以说是由观察螳螂所产生的种种联想,正因为是"随想",所以谈天、说地,几乎没什么边际。我曾经在创作中途,想读者会不会不耐烦这种题材,又会不会骂我瞎扯。但是我接着安慰自己:
"不管怎样,我敢为一只螳螂,写成一本书,这试探,就能算是成功。"
在我过去二十五年的创作生涯中,每隔一阵,就会出版一本试探的"游戏之作"。从早期的《萤窗随笔》、《真正的宁静》,到近期的《作个飞翔的美梦》,都是纪录我的心灵的"私房书"。在出发点上,是"只求娱己,不为娱人"。
也就在这"只求娱己"的想法下,我以连续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十八万字。并因为主题环绕着一只吞噬同类的螳螂,所以取名为《杀手正传(3)》。
在写作技巧上,我采取了反讽的手法,也就是正面的话,用反的方式说。我知道绝大多数的读者是一眼就看得出,之所以在这儿提出来,是怕有些年龄较轻的朋友,一时不察,误将我"反面的话"当作"正面的观点",而弄拧了我的意思。此外,为了帮助读者抓住要点,我又加了些"眉批",当作一种"导读"。请程度高的朋友,只当"它不存在"。
《杀手正传(3)》可以称得上是我的"异色书",里面有不少血淋淋的镜头,只是在那些镜头的背面,我希望呈现真实的世界。既然这个世界是如此地凶险诡诈、危机四伏,我为什么不能把其中的道理说出来?
对的!我在这本书里真正谈的是个"理",是相生相克的天理、优胜劣败的定则,也是"生之无奈"。我觉得只有当一个人看透这些定则与无奈之后,才能泰然达观。相反地,不去面对、不动接受,只会造成内心的不安。
正因此,我把这本书放在我的"处世系列"中。许多在《冷眼看人生》或《我不是教你诈》里,不易讨论的政治和人性的题材,都借着那只螳螂杀手表现出来。在此,我必须强调,书中反讽的是整个历史与人性,而没有任何对现代人物的影射,请读者千万不要往牛角尖里钻。
一只螳螂的一生,与一个人的一生有什么不同?有生有死、有伤有杀、有爱有憎。本来对这世间的种种,就应该"有喜有悲"又"无喜无悲"。前者可以说"生活是方的",即然"生",就要面对许多有棱有角的困境;后者可以说"生命是圆的",到头来,我们若不能把一切离合悲观,看成一个"圆",或一个周而复始的"生之定律",就未免太苦了。
"天生万物,天杀万物;万物生万物,万物杀万物。"这是我在整本书里表现的"圆"。也为了画这个圆,我在未出版之前,先将版税五十万元,捐作慈善公益之用,希望《杀手正传(3)》带来的不是《杀》,而是"生"。
这本书是我最新的试探,它可能深奥些、艰涩些,但我衷心地请求您:
耐下心,慢慢阅读、慢慢咀嚼、慢慢回味、慢慢同情……
入幕
八月二十八日
又到了"灰霉病"的季节,牡丹和芍药叶片上长了许多褐色的斑点,尤其是春天开花时,把花剪掉的位置,好像开刀之后的伤口发了炎,最靠切口的地方是黑的,往下渐渐转为咖啡色和白色,那"白色"就是一种霉。
照园艺书上说,灰霉病是因为湿热造成,今年的夏天特别热,也特别多雨,怪不得病这么重。书上又说必须把患病的叶片和枝子全剪掉,还强调,剪下来的叶子千万别掉在树下面,因为会造成整株树都被感染。
多妙啊!所谓"落叶归根",居然有些叶子就不能归根,即使想归根,也得把它移开,宁可施化肥,也不能让叶子去滋养它的"母株"。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