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人格(49)

2025-10-10 评论

    例如,在中国稳定繁荣的封建时期,正统力量的统治十分强大有力,渗透着社会的每一角落与家庭细胞,在那里铸造着人的人格发展历史,这一时期叛逆人格相对较少。平稳而保守的社会文化现状,从小到大笼罩着人的人格形成历史。在这种社会文化模式中铸造出来的人,更多的是顺从正统。
    而在社会动荡时期,正统的社会文化统治到处风雨飘摇,这时,不仅各种叛逆的社会力量与人物风起云涌,而且在不断制造着新的叛逆人格。
    至于到了封建社会末期,正统的社会文化面临土崩瓦解,叛逆的潮流四面八方席卷而起,这样的时代自然铸造着比以往多得多的叛逆人格,而大量的叛逆人格又汇成叛逆的潮流。
    倘若对社会文化因素的考察再深入一步,我们就会发现,叛逆人格不仅因社会、时代不同而不同,还会因阶级、阶层的不同而不同。那些革命的、叛逆的阶级与阶层,必然以众多的叛逆人格表现出来;而那些正统的阶级与阶层,则更多地充斥着保守人格。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决定作用,它会以各种具体的形式渗透到每一个家庭,铸造着每一个人。
    然而,现在要提出的问题是,在同一民族、同一时代乃至同一阶层,为什么有些人成为坚守正统的保守人格,而有些人却成了反叛正统的叛逆人格?除了遗传基因这个因素之外,到底还有哪些具体的人生环境因素在铸造着叛逆人格?
    这就势必进入每个人成长的儿童时代,进入具体的家庭环境分析。
    联想本书在前面章节中已经做过的人格形成历史的分析,我们直截了当地得到第一个结论,叛逆人格是儿子在“抗父”过程中形成的。
    倘若父亲十分慈祥,对儿子充满父爱,甚至还因妻子抛弃孩子而把抚养的责任全部善良
    地承担起来,那么,父与子的关系大多比较和顺,较少形成抗父的叛逆人格。
    倘若父亲十分强大而且专横,对母亲有气指颐使的支配权,儿子在父亲的统治下,既得不到母亲的庇护,也得不到像贾宝玉在贾母那儿得到的其他人的庇护,那么,儿子与父亲的对立是没有任何力量基础的。他便可能在父亲的专横下,逐渐形成战战兢兢的怯懦人格。
    倘若父母都十分和善,对儿子的态度得当,或者母亲慈爱而强大,父亲软弱而顺从,也绝非叛逆人格得以成长的环境。
    叛逆人格得以形成的家庭环境,第一,是父亲对儿子的态度比较粗暴,比较严厉,比较专制,儿子和父亲的关系从小比较敌对;第二,是母亲对儿子足够地慈爱,而且有力量抗衡丈夫的专横,给予儿子应有的庇护。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男孩,便有可能不得不抗父又敢于抗父。
    父亲代表正统,代表秩序,代表权力;抗父的过程就是叛逆的过程,叛逆的人格得以在叛逆的过程中形成。
    与正统相对抗,又有力量与正统相对抗,这是叛逆人格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
    这样,我们就想到一个全世界都熟悉的伟大叛逆者毛泽东了,这位革命家的叛逆人格大概是举世无争的。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叛逆潮流风起云涌的时代,整个社会文化对他人格形成的影响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同时代、同地区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他那样以叛逆人格登上历史舞台。这涉及到对他全部生命环境的研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从小与父母的关系。
    毛泽东本人不止一次讲到过,他的父亲粗暴而专横,他常常和父亲发生对抗,有时在水塘边父子俩就对峙起来。他的母亲却是慈爱宽容的,善于保护儿子。这十分典型地注释了我们对叛逆人格所做的童年家庭环境分析。
    仔细考察毛泽东的童年家庭,他的父亲虽然比较粗暴专横,但也仅仅是一个普通农民。儿子在母亲的支持下敢于和父亲对抗,到了一定年龄后,父亲的权力就消失了。在某种程度上,毛泽东是在“抗父斗争”取得胜利后走上社会的。那时的父亲对儿子不仅早已失去了任何干涉力,相反,很可能会以儿子成为读书人而引为自豪了。
    这样看来,一个比较专横同时又不过分强大的父亲是儿子形成叛逆人格的更充分条件。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柯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