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她会满面泪水泣不成声地承受着得到男人爱抚的幸福。
有的时候,她又会神经质十足地对此予以怀疑和拒绝。
六,接着,她们可能产生贯穿一生的冲动,那就是证明自己被爱。
她们从最初获得爱的胜利开始,就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无休止冲动,那就是积累自己被爱的成就。她们以自己为中心观察着男人世界,幻想着男人围绕自己旋转。
当她们在一个又一个爱情的漩涡中打漩时,当她们走上一个又一个爱情的领奖台去享受自己的胜利时,她们常常不清楚,她们不是为了爱而爱,而是为了胜利而爱。
七,一些从小缺乏父爱的女孩,倘若母亲对她不善,她又有强烈的仇母情结。
倘若母亲与她相依为命,从小很负责地养育她,她表面上似乎与母亲朝夕相处甚至陪伴终生,然而内心同样可能潜藏着极深的憎母情结。因为没有父爱平衡的母亲的培养,常常是极为严密的管教。
母亲过分的关心与管教往往同时极大限制了女孩的憧憬与幻想,她在把母亲当做天下第一恩人的同时,也把母亲当做了最为敌视的对立面。
八,在缺乏父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耽于幻想的、神经质的、过敏的、有着倾诉委屈愿望的、拒绝成年的女孩,常常有着艺术家的素质。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某些文学艺术家。
这些耽于幻想的、过敏的、拒绝成年的女性,作为普通女人,必定会使自己也使他人艰辛难过;而作为艺术家,她倒有可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文学艺术原本就是表现过敏、放开幻想、倾诉委屈、回避现实、制造浪漫、拒绝成年、取得连绵不断爱和被爱的胜利的特殊领域。
爱的匮乏所造成的畸形情结,并不都是坏事。
有的时候,它给人带来无尽的痛苦。
有的时候,它给人带来无尽的追求。
无尽的追求还会有无尽的痛苦,但又可能会有无尽的充实与幸福。
人类社会倘若离开了各种强有力的情结,一定会少了很多痛苦,但也一定会少了许多追求与色彩。
中国人常讲“慈母严父”,这话有道理,但只有一半道理;真正妥当的说法是,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慈严兼备”。
当面对儿子时,慈母严父是必要的,而严母慈父有时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儿子的人格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当面对女儿时,慈母严父倒有更大的真理,因为在女儿面前,常常是母亲严有余而慈不足,父亲则慈有余而严不足。
在女儿自由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对女儿过分溺爱,缺乏必要的、坚持原则的教导,自然是不妥当的,它会影响女儿的正常成长;然而,倘若母亲对女儿过苛,缺乏足够的慈爱,大概是更不妥当的,这是应该防止的主要偏向。
母亲接受儿子是毫无心理障碍的,母亲要接受一个越来越长大的女儿,却要克服某种潜在的心理障碍。
倘若没有足够的心理成熟,母亲在女儿面前多少扮演一个与妹妹争宠的姐姐角色,母女之间的关系就必然显得紧张。
即使母亲不是小女人性格,有足够的成熟强健,然而,倘若她不能够宽仁,对女儿过苛,女儿从小就会感受到母亲的巨大压力。这时,如果是一个坚强有力的父亲出来庇护女儿,以抗衡母亲过苛的压力,女儿得以比较正常地成长起来,仍会同时成长起来强烈的恋父憎母情结。
倘若母亲专横粗暴,而父亲唯唯诺诺屈从于妻子,甚至像应声虫一样呼应着母亲对女儿种种尖刻的训斥和管教,女儿就会形成畸形心理:她不仅憎母,可能更加憎父。在幼小的心灵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是对父母共同的敌视。
这样的女孩大多有着最不幸的童年少年。
但是,随着可怕的生活越来越远地翻过去,随着她们掌握了独立生存的能力,有了越来越多的金钱、友情和自信,她们便也会似乎很正常很快乐地活着。除了对与父亲同龄的男性有着极大的不信任之外,除了对自己男友的忠诚有着近乎神经质的多疑之外,一切都会显得正常。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柯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