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四十多年的梦,我怀拥“原罪感”四十多年。上面提到的我那三个崇拜对象,我一直崇拜了四十多年。所有这一些对我来说是十分神圣的东西,都被“文革”打得粉碎,而今安在哉!我不否认,我这几个崇拜对象大部分还是好的,我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至于我衷心拥护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则另是一码事。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最野蛮、最残暴、最愚昧、最荒谬的一场悲剧,它给伟大的中华民族脸上抹了黑。我们永远不应忘记!
“四人帮”垮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央拨乱反正,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时间并不太长,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全国人民眼前,全国知识分子眼前,天日重明,又有了希望。
我在上面讲述了解放后四十多年来的遭遇和感受。在这一段时间内,我的心镜里照出来的是运动,运动,运动;照出来的是我个人和众多知识分子的遭遇;照出来的是我个人由懵懂到清醒的过程;照出来的是全国人民从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深渊岸边回头走向富庶的转机。
我在20世纪生活了八十多年了。再过7年,这一世纪这一千纪就要结束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变化多端的世纪。我心里这一面镜子照见的东西当然也是富于变化的,五花八门的,但又多姿多彩的。它既照见了阳关大道,也照见了独木小桥;它既照见了山重水复,也照见了柳暗花明。我不敢保证我这一面心镜绝对通明锃亮,但是我却相信,它是可靠的,其中反映的倒影是符合实际的。
我揣着这一面镜子,一揣揣了八十多年。我现在怎样来评价镜子里照出来的20世纪呢?我现在怎样来评价镜子里照出来的我的一生呢?呜呼,慨难言矣!慨难言矣!“却道天凉好个秋”。我效法这一句词,说上一句:天凉好个冬!
只有一点我是有信心的: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核心)复兴的世纪。现在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生存前途的弊端,比如人口爆炸,大自然被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臭氧被破坏,粮食生产有限,淡水资源匮乏等等,这只有中国文化能克服,这就是我的最后信念。
1993年2月17日
季羡林先生今年已95高龄了。作为曾多年受惠于先生道德文章恩泽的我来说,替先生高兴之余,总想为先生做点什么。这一想法与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的思想不谋而合。他们在征得季羡林先生的首肯与李玉杰女士的支持以后,委托庄伟女士到天津与我商谈该书的策划方案,并由我来完成此事。我感到荣幸与激动并欣然应允。在我六十甲子之年为季先生做成此事,真的心满意足又如愿以偿了。
出版社的编辑思想是希望采取分章编辑的方式,将季羡林先生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的文章以“我的人生感悟(112)”为名,汇集整理成书,内容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当今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美好的人生理想。在通读了季先生几乎所有的相关文章和书籍之后,我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对先生的这些文字进行了编排,感到其中表现出博大精深的知识领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大度包容的道德修养等,都堪称是对当前社会人心浮躁、道德流失、行为失范等现象的一种反拨,也是对现在有些年轻人恶劣低俗的生活情趣、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等的一种鞭笞和挞伐。阅读先生的“人生感悟”,真有一种如大旱云霓般的渴望、如醍醐灌顶般的豁然。
《我的人生感悟(112)》里所收的都是季羡林先生有感而发所写的具有文学性的文章,应归入散文类。这些文人散文无论是回忆往事、记述师友,还是写物抒情、感时言志,篇篇都洋溢着至深的真情,字字都流露出推敲的匠心,因此感人肺腑。而行文之优美、运笔之轻松,又令人爱不释手。这些以真人真事为题材,以真情真意为蕴涵的散文并不刻意追求情节的完整与结构的清晰,而以篇幅不等、形式自由,表现出不拘一格的灵性,彰显季先生的精神人格。
《我的人生感悟(112)》里的散文不仅让人看到的是作为散文家的季羡林,而且让人发现了一个学者活的灵魂。这些散文思想厚重而文字轻灵,集史、识、才、情于一体,堪称“老生派”散文的杰作。他以自身亲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愫,高度概括与浓缩了自己九十余年漫长的人生苦旅中,那些最为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与人生感悟。由于他的学者经历,这部散文集超越了个人生活史记录,具有对人生、社会深度思考后的一种人文精神,表现出20世纪一代知识分子生存档案的性质。从一个学者的人生个案,人们发现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批老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正如《牛棚杂忆》封面上所写的:“这是一本用血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他曾在“文革”中被“革命”小将打翻在地,永世不得翻身。“文革”后他否极泰来,获得身心的双重解放。八十多岁的耆老之人回味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太多的遗憾和困惑油然而生。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