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到她家去过一次,但后来有一天经过那里,发现她站在门口,远远地把眼窝朝向我,嘟哝出一句:“韩少功!”
小孩对我直呼其名,听上去有点怪怪的。
旁边一位正在破竹的老人逗她:“喊错了不是?韩少功在哪里?”
“就是韩少功!”她仍然望着我。
我也想逗逗她,故意别着嗓门,“我是龙老师呵!”
她摇摇头。
“你怎么知道不是?”
“我记得你走路的声音。”
谷爹走出大门大声喝斥:“没大没细,讨打么?大人的名字是你喊的?喊‘韩爹’,听见没有?”然后对我绽开一脸笑,“她呀,长一双狗耳朵。你还只走到校门那边,她就听出来了。”
在旁边破竹的老头还说:“她连过路的牛是哪一头,都听得出来。”
这当然令我吃惊。既然她听得出过路的牛是哪一头,那么她想必也能听出过路的狗是哪一只?过路的鸡是哪一只?或许也能听出飞过的是哪一只鸟和哪一只蜜蜂?她是否能在深夜听到这山峒里各种人的秘密、动物的秘密、植物的秘密、泥土和流水的秘密……乃至我深夜里一声叹息?
我与她玩过一次从五个手指中猜出中指的游戏,也就是那么一次,我早就差不多忘记了。我吃惊地得知,从那以后,我的一线脚步声就永远留在那里了,作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一个小盲女的黑暗里永远收藏。
哥哥八岁的时候出走,至今没有消息,也许是掉下山崖摔死了,也许是被“红毛狗”吃掉了——这是山里人对狼或豺的叫法。祸不单行,笑花子自己五岁那年不小心,扑倒在火塘里,烧坏了一张脸,留下了嘴角两边向上吊起的疤痕,看上去是一朵凝固的笑。
他伤心的时候是笑,生气的时候是笑,紧张的时候也是笑,所以被大家叫作“笑花子”。每次家里没米下锅了,他饿得直哭,但越哭越像笑,好像挨饿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每次听到红毛狗叫,他躲在母亲的身后,但越怕越是笑,好像野兽来了也让他乐不可支,都笑得快要岔气了。有一次,父亲要他下山去买肉,招待上门来的篾匠。他回来时两手空空,大概是一生气就把肉扔到山谷里去了。父亲没问出个缘由,也没法找回来那块肉,一气之下,抄起扁担就要打。没料到他先下手为强,笑呵呵地一棒子把父亲先拍倒在地,打得父亲在床上躺了两天。这以后,父亲一见到村干部就解裤带,让对方看看他屁股上的伤。
父亲是要让村干部们相信,笑花子是个神经病,是个废人——他们家的困难没有半点夸大不实。
笑花子拍下那一棒子以后,不再回家了,成天在山下的村子边转游,晚上可能睡在牛棚里,可能睡在茅草里,也可能睡在屋檐下。到底睡在哪里,没有人知道,他也笑呵呵地说不清楚。人们说,这是个活宝,是村里的名胜古迹,毒蛇不咬他,蚂蝗不叮它,蚊虫也不沾他,他不管睡到哪里都平安无事,而且经得住寒也耐得住热,基本上没有头痛脑热的麻烦。
他其实从不乱来。要说癫,只是癫在把动物当祖宗,到处给动物摆灵堂,供上几块石头,烧上一点废纸,自己撅着屁股叩头,把丧祭之事办得有模有样。蛤蟆死了,他就祭蛤蟆,直到蛤蟆臭。鸡死了,他就祭鸡,直到鸡臭。
有一次,鸡的主人捣了他的祭坛,无非踢飞了他的几块石头,气得他哇哇大叫,随手砸来一个石头,把对方砸得头破血流。
消息传开了以后,没有人再敢惹他。
他穿着或男或女的百家衣,穿着或大或小的百家鞋,经常在路上游荡,见人永远是笑容满面。他最幸福的时候,当然是村里有红白喜事了。响着鞭炮或锣鼓的地方,少不了他的身影。不过他不乞讨,也不闹事,只是远远地坐在阶基上,看着人头攒动的男女老少,脸上总是开心一刻。有人可怜他,会给他一些吃的。主家怕他添乱,也会拿一些肉块或者米粑,打发他快走——这当然是他大快朵颐的良辰。
在梅峒某家的婚礼上,他举止有些反常,吃完了肉块和米粑还不走,得了一件旧运动衫还不走,只是慌慌地在地坪里狂跑,发出呜呜呜的叫声,手里摇着一把不知是哪里捡来的破伞。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韩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