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我的印度之行(24)

2025-10-10 评论

    我去年几乎答应一个出版社走新疆一趟,就是因为迷恋这和尚。当时没能下狠心背旅行包,是被俗务拖住了,但那段时候恶补一些书,收集与和尚有关的资料,还是有用。记得读到一段密宗忠告,据说来自印度。
    奄!维朝霞,祭祀马之首也。日,眼也。风,气息也。口,宇宙之火也。年,祭祀马之身也。天,背也。两间,腹内之虚;地,腹外之隆也。方,胁也。方之间,肋也。晨,上身也,暮,下身也。其欠伸也,闪电;其震动也,轰雷;其溺也,则雨。语言,固其声也。
    而我接着写下阅读体会:
    多吃粗粮,少剩饭,想着饥饿的年代。
    熟记喜欢的诗歌。
    相信有爱情存在。
    多给母亲打电话。如果不行,至少在心里想着她。
    鱼缸里,死了一条红鱼。我很伤心,是饿死的。赶快喂食。节哀节哀。那么不要孩子是对的:孩子有三长两短,补一个就不会像鱼那么简单。
    记得那天鱼饿死的时候,丈夫说我鱼都养不活,还能养人吗?他嘲笑我的无能,并不专指我不愿生小孩。孩子是一个女人的内在青春,有孩子,这女人永远年轻,没有孩子,这女人一天之中就会走向老年。我懂,我与孩子失之交臂,完全是命运作弄,那是一道不会愈合的伤口。所以对丈夫之说法,我也不能看成是污辱。鱼是鱼,人是人,一清二楚。
    看看他找的女人,差不多都是与我完全不同的类型:年龄偏大、相貌无特色、肥胖、没有文化、不爱整洁。很可能他与她们是肉体关系,因为性关系好,也不必在意其他关系。对此我也不要在意,这是他的审美和价值观念。我到印度来,他知道了说:旅行归旅行,写作归写作,两者得而兼之,倒也不错。他并不是完全投反对票,反而说,若我需要他,他愿意效劳。我希望我能换一种角度看他,他是沉重的,女人就是沉重的脊骨。我越熟悉咖喱味,越认清我和他之间的关系。
    记得苏菲告诉我,她特别喜欢印度。
    我当时觉得她在幻想,因为她说她从未到过印度,只是非常欣赏印度舞蹈。而印度音乐的层次很高,接近冥思境界。
    我当时鼓励她说下去,心里却认为她只是看了几部印度电影,那也是传媒业的职业需要。
    果然她说:看过印度导演拉吉的作品吗?他早期的电影,《音乐沙龙》,美得惊人。下面的话,我就不想听了。说电影反映现实,就像说我能在火车窗口找到阿难一样。
    不过我现在回想,说起印度的苏菲,是另一个她,仔细,周到,平心静气,无争无求,是那个我在心里不断与她交谈的苏菲,更懂得我、更理解我的唯一知心女友。那么,当时她在想什么呢?
    火车基本准时在傍晚五点一刻到达婆罗尼斯。我提着行李到月台上,看着接站的人下车的人从我身边挤过,我的心就发毛了。退役的辛格上校,你在哪里?婆罗尼斯虽然没有玄奘说的那么大,但也是个迷宫:我得马上弄到当地的地图和住宿资料。幸好,火车站里的服务处还没有关门,工作人员热情周到,我拿到市区地图、观光景点、旅馆、购物、三轮车出租等一大堆印刷品。
    我掏出手机,却没有信号。重新启动后,还是照旧。
    火车站大楼有三层,居然找不到一个能打国际长途电话的地方,只好出来。我很着急,想知道苏菲对我已经来到婆罗尼斯的反应。我等不及找旅馆住下再上网联系。这儿打电话到香港不便宜,热热闹闹走了五分钟,有三轮车人力车和小贩跟着一串,终于看到路边杂货店挂着STD-ISD-PCO的牌子,可打长途电话。胖胖的女店主帮着我把行李提进店,让我坐在椅上,递给我一杯茶。“你穿得好漂亮。”她的英文相当顺耳。
    我这才注意到自己穿了在亚格拉买的紫色旁遮比,很合身。印度服装使我的身段也显得修长了一些。而且裙子绣花做功细,领子是中式旗袍式样,围巾随意披搭在胸前。我脚上穿了平底绣花拖鞋,有一种流动美感。很舒服,入乡随俗,人们对我印象就好些。
    拨通苏菲的办公室电话,可是没有人,家里也一样。再试手机,关机,有声音在说可留言。我等了一下,喝完茶后再拨,才通了。原来她整个下午都在开会,不得不关机。因为担心我会打电话,借口上卫生间,才开机几分钟就接到我的电话,她很兴奋: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