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今晚又要落空了吗?”禾禾想着,侧耳再听听扇子岩方向,并没有什么响动。“还没有到时候吧?”他重新坐好。就发觉肚子里有些饥了。是饥了,夜里去放药的时候,他是吃了中午剩下的两碗搅团,尿泡尿就全完了。柱子上的那个军用水壶里,烟峰白天给他装满了甘榨烧酒,晚上出门时就喝干了。他环视着屋子,四壁被烟火熏得乌黑而且起了明明的光亮,两根柱子上,钉满了钉子,挂着大大小小的篮子,包袱,布袋,一条军用皮带,一只军用水壶,那就是他的全部日用家当。靠窗下锅台里是一口铁锅,靠里的案板上,堆着盆子罐子,那里边装着他的米、面、油、盐、酱、醋。
过去就是炕,炕后的土台上是几瓮粮食和偌大的一堆洋芋。他走过去捡了几个小碗大的紫色洋芋埋在了火塘边。那高大的身影就被火光映在四堵墙上,忽高忽低,变形变状。他瞧着,突然打起一个哈欠,将手举起来,一个充满四墙的大字形就印了上去。他把黄狗拉起来,抱在怀里,黄狗已经醒了,却并没有动,任人抚摸着。
“蜜子,今晚能炸着狐子吗?”他说,“两天了,难道狐子夜里也不出窝吗?扇子岩下明明有着狐子的蹄印啊!”
黄狗依然没有动,软得像一根面条似的。
“你不相信?今晚一定会有收获呢!今晚没有落雪,那药丸不会被雪埋了的。你跟着我,你要相信我一定什么都会好起来的。”
火塘里的洋芋开始熟了,散发出浓浓的香味。禾禾扒出来,不停地捏,在手里来回倒着,就剥开皮来,一团白气中露出一层白白沙瓤一样的面质。咬一口,是那样可口,但喉咙里却干得发噎。狗就一直看着他。将一块塞在狗的嘴里,洋芋皮却粘在了狗鼻子上,烫得它“吱”地叫一声。他快活地笑了。
一个洋芋,又一个洋芋,使他连打了几个嗝儿,牙根烫得发麻,从门缝下抓一把雪吞了,又冷得发疼。当第三个洋芋刚刚掰开,沉沉的声音就响了。他立即跳起来,叫道:“响了!响了!蜜子,炸着了!”
黄狗也同时听到了,跳在地上,立即后腿直立,将前爪搭在他的肩上。禾禾在火塘里点着了灯,开始戴帽子,扎腰带,将包谷胡子一层一层装在草鞋里,穿在脚上,脸上充溢着自信和活力;取过背篓、土枪,打开门就走出去了。
山洼下的平地里,风在滚动着,雪涌起了一道一道梁痕。洼口下是一个深深的峡谷。平日里,溪水从这里流下,垂一道飘逸的瀑布,现在全是晶莹莹的冰层了。密子站在那里,头来回扭着,四蹄却吸住了一样直撑着。禾禾喊了它一声,它还是迟疑不动;自己就寻着冰层旁边的石阶一步一步往下走。风似乎更大了,雪沫子打在脸上,硬得像沙子。而且风的方向不定,一会向东,一会向西,扯锯地吹,禾禾脚下就有些不稳了。他后悔出门的时候,怎么就忘了在草鞋底下缠上几道葛条呢?就俯下身子,把土枪挂在肩上,将背篓卸下来一手抓着,一手拉冰层旁的一丛什么草。草已经冰硬了,手一用劲,就“嚓”地断了茎,“哗啦”一声,身子平躺在冰层上。“蜜子!”他大声叫了一下,背篓就松了手,慌乱中抱紧了土枪,从冰层上滚下去了。
等他清醒过来的时候,他是长长地摆在峡谷底的雪窝子里,蜜子正站在他的头边,汪汪地叫。他爬起来,使劲地摇着脑袋,枪还在,背篓就在前边不远的地方。蜜子的叫声引动了远处白塔镇上那公社大院里的狗,那狗是小牛一样肥大,吼起来像一串闷雷。
“蜜子,蜜子,你是怎么下来的?”
禾禾拍蜜子的脑袋,笑得惨惨的,小声骂着,从峡谷蹚出去。
公社所在的白塔镇,是这里唯一的平坦地面。镇子的四边兀然突起的四个山峰,将这里围成一个瓮形。那瓮底的中央,早先仅仅建有一座塔,全然的白石灰石砌成。月河从秦岭的深处流下来,走了上千里路程,在离这里八十里远的瘩子坪开始通船,过七十七个险滩,一直往湖北的地面去了。如今月河水小了,船不能通航,只有柴排来往,上游的人在上边驮了桐籽、龙须草、核桃、柿饼,或者三百二百斤重的肥猪运往下游贩卖,而
下游的则见天有人背着十个八个汽车轮胎,别着板斧、弯镰到上游的荒山里砍伐柴禾、荆条,扎着排顺河而下。公社看中了这块地方,就在六年前从喂子坪迁到这里,围着白塔,开始有了一排白墙红瓦又都钉有宽板檐头的大房子来,这里渐渐竟成为一个镇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贾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