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姨说,“我们都看过报,当年你父亲平反,开追悼会,良县以前的老战友老部下,都以为你母亲会来信请我们去省里。结果一个也没有请。以前我是她最好的朋友,我们俩做孕妇衫,一件是为自己,一件是为对方,做婴儿衣服也是如此,而且什么话都说,什么烦心事都一起分担。可是,她从生你那天离开良县后,她从未回来看过这地方,我就知道,她不愿与我有一点牵连。”
柳璀的心里很乱,如果一切真是如此的话,人对人都太狠心。
“当然一个女人嫁对丈夫就是一种命,我与她的命相离太远,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陈阿姨说。
据说剖腹产的孩子大都缺少耐心,这点柳璀一点不像,她耐心,沉得住气。心理学说人在胎中就有所感觉,成长也会受其影响。对1951年发生的那些事,她怎么一点没有感觉呢?除了夜里做怪梦,她醒来就强迫自己赶快忘记,可是梦却未减少。
当年她拼命想钻出母亲肚腹,险些害了她和母亲丧命。除了她和母亲的模样相似,她与母亲的性格完全不同。哪怕是对一个科学家来说,也未免太专注一些,看不到事情的复杂性。想起有一次在美国开车,她脑子里又想到基因的事上,开到对行道上了,差点与一辆货车撞上了。回到中国,看到那污染,就绝对拒绝开车。
记忆中的父亲
如果陈阿姨说的基本是事实,哪怕是她和老陈见到的事实,假定只是片面的事实――柳璀想,那么她的整个出生,未免太肮脏,而且太暴力,太残酷,不仅如此,里面有一种最基本的不义,最起码的颠倒。哪怕是革命年代无法避免的血腥,哪怕历次运动中一向有错案假案,都无法辩解这一种恶。
陈阿姨说,“你今天被关的那个拘留所,以前就是良县武装部关犯人的。”
柳璀看着陈阿姨,紧张地问,“你是说就是当年关押红莲和玉通禅师的地方?”
“就是,”陈阿姨回答道,“只是以前没有那个停车的院坝。老陈就在那里办公。”
柳璀双手捧住脸,心里直在说,“真糟,真糟。”虽然她没有想清楚究竟是什么弄糟了。她的双手却禁不住发抖,但是她控制住自己,一声没响,不让陈阿姨看见。陈阿姨似乎知道她心里想的是什么,抱着她的头,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
很久屋子里也没人说话,远处有鞭炮声,不知是喜事,还是丧事,那鞭炮声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仿佛下城都安静下来,为了听这声音。
还是陈阿姨说,“太晚了,回去吧,快十一点了。”她说着就把蚊帐拉开。
柳璀点点头。她想问的问题太多,反而不知道怎么问好。
她找地上的鞋穿上。如果有人应当忏悔,不是她,也不是母亲,而是父亲,但是父亲早已不在人世,已成了江水和群山之外的魂。
柳璀非常哀伤,她看着窗外的黑暗,心里叫道:父亲,如果你的魂在这儿,你会不会懂为什么我不肯哭泣?你是否赎清了罪,还清了债?
柳璀突然觉得,如果真有什么人死有灵魂的话,那么父亲知道她现在到了良县,或许会前来,带领她看清楚她出生前的一些事。
她记忆中的父亲,完全不是弄奸取滑的政客角色。相反,在省里,在西南局干部系统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他总是尽量躲开,他的政治生涯似乎避开了一切的纠纷。
父亲并没有步步高升――五十年代初似乎升得挺快,从良县到重庆市,再到省府成都,以后就老老实实做着他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做什么都没有锋芒,没有棱角,一个灰色的人物。宣传部这职务,的确最危险四伏。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由于装聋作哑,他才不是落马最早的。
家里有一张父母结婚时在重庆拍的照片,父亲穿着军装,样子有点土气,神态憨厚,而母亲却是英姿勃发,一头革命的短发,也能剪得优雅,穿的是列宁装制服,双排钮扣的那种,后来很少见到。的确让人眼目一亮。从照片上看,父亲应当非常爱母亲。
后来有了她,又有一张在重庆拍的照片,母亲抱着她,父亲站在她身后,一家人看上去非常幸福。母亲的模样还是那么清静雅致,面容没有露出一点倦意,她含着笑。反而是父亲显得僵硬古板,中山装衣缝笔直,像刚浆烫过,挂在衣架上。他的头发大概刚理过,两鬓剪掉太多,上面的头发笔直,像尺寸画出来的。父亲的样子,在今天社会会被认为太土,绝对不像有本事或有野心,能耍政治手段的人。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