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直到今天,在赛车方面,韩寒的成就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的赛车运动只有两项,拉力赛和场地赛,其中各有两千和千六这样两个大组,也就是说,总共就4个有份量的总冠军,韩寒已经拿到了其中3个。在拉力赛中,中汽联之前的官方称呼是“N4组”和“S组”(2009年以后改为“国际杯”和“国家杯”),韩寒全部赢了下来,这几乎相当于刘翔在110米栏和马拉松两个项目上都得了冠军。而在场地赛上,韩寒已经统治过千六组了,他还一直憋着想再去欺负一下两千组的同行们,如果让他做到了,就相当于聂卫平在围棋和跳棋两项国际比赛中都当了棋圣。这个目标,韩寒自称为大满贯,他以为自己随时可以做到,但在我采访过的其他车手看来,一定要竭尽全力阻止他做到。毕竟赛车是项高危险的体育赛事,不是绣花做文章,如果让这个从来不练车的家伙轻易就封了神,别人还混不混了?
韩寒曾经这样表述他的赛车理念:“赛车运动就是在操控与失控之间寻找平衡点,谁把这根钢丝拉得最细,但是还不拉断,谁就赢了。”获得N4组年度总冠军的2009年是他完赛率最高的一年,而且最终的胜利来得也相当艰难,与他对阵的都是职业车手,这一点与体操世界冠军莫慧兰、奎媛媛的赛车有本质的区别,后者只是赛车运动的爱好者,总是谦虚地请韩寒教练指点指点。
对于韩寒来说,得到《亚洲周刊》的肯定,对他的赛车成绩并没有更好的宣传效果,只是能让更多的局外人意识到,他跟那些偶像型的80后作家确实不是一个档次的选手。开赛车,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当作家,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有多少富人?谁能记得清!那些家财万贯的人都叫什么名字?谁能说得出!这个财富榜用赚钱多少去衡量商人没有问题,但是用来衡量作家就实在太滑稽了。首先中国没有一个让作家凭借作品就可以衣食无忧的体制和环境,你当这是美国呢?写本畅销书就够你一生一世吃不完喝不完了!韩寒写了那么多书,本本畅销,但是办上《独唱团》,马上就阮囊吃紧。
这没什么可惊讶的,如果赚钱的本事便足以证明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那么王宝森肯定比孔繁森厉害。如果在大清朝搞这么个榜单,我相信和坤肯定能独占鳌头而曹雪芹名落孙山。那么韩寒到底是会赚钱啊、会赚钱啊还是会赚钱啊?韩寒当然会赚钱,也比较有钱,但是他的心思并没有完全都放在赚钱上,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不过,我一直不认为韩寒就没有郭X明富裕,一方面,写作之外韩寒还有其它赚钱的渠道,比如他是斯巴鲁车队和333车队的签约受薪车手;另一方面,他有朋友,有广泛的读者群,即是财富。从社会责任感方面来考量的话,韩寒的博客可以得到华人世界最大的认同,这个多少钱也无法买到。
研究韩寒,这一当今中国社会的独特风化现象,我们不能注意的是,他的三重身份总是在起着互相促进的作用。韩寒出道以来,始终能够保持着大众的持续注意力集中,书差不多是一年一本,不写书的时候他就去赛车,既不写书也不赛车的时候,他写些被广泛分享的新浪第一博客。
单纯写作讲故事,我认为韩寒不及王朔,王朔是真正的京片子出身,贫嘴帮总舵主,而韩寒在构建故事框架的过程中经常改主意,除了最初的《三重门》之外,其它作品在贯彻传统文艺理论给小说的定义方面都有缺陷,这种写着写着就满嘴跑火车的情况直到2009年《他的国》问世才得到根治。“序幕——开端——发展——高xdx潮——结局——尾声”,每一个在大学中文系里混过的人都被告知,从前的小说都是这么写的,以“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到“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束。而韩寒的小说从来不是这样,如果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话,绝非《光荣日》这一本,几乎每本都得算科幻作品,只有最后出版的《1988: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是个例外。读者看小说,毕竟不是读诗歌,不是有好的句子、好的桥段就可以满足的,必定还是要看情节的。这就像金庸与古龙的区别,金庸有最大历史背景之下的故事,侠客有招式,一出手就是“亢龙有悔”之类的,看得人心惊肉跳,而古龙净讲些“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虚招,打得云山雾罩,眨眼之间尸横遍野,但是人怎么死的可得你自己去想象,这么读着,当然很不过瘾。奇怪的是,韩寒的每一本书几乎都不会少于50万的起印数,这就很耐人寻味了,你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买韩寒书的人,看的是什么?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方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