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到心知(5)

2025-10-10 评论

  1998年,荣根小学四年级学生王静仪不幸患上了白血病,没钱救治,英姑知道情况后,马上联系镇妇联和团委,连续几天组织“义卖一条街”,总共为小静仪筹集捐款40多万元,挽救了一条正在成长中的生命。
  当年秋天,英姑还组织“爱心一族”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扶贫旅游”,一路访贫问苦,捐钱捐物,当他们来到广宁京溪村的时候,看到小学校舍破旧危险,大家当场捐款帮助修缮。英姑和爱心一族的善举深深打动了当地村民,他们说深圳来的人都为我们出钱出力,我们好意思坐享其成吗?于是,在英姑和她的“爱心一族”感召下,当地村民不甘落后,发奋图强,决心自己改变家乡的面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使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年轻的村支书对我说:“你们深圳的曾柳英不但物质扶贫,而且还精神扶贫。”听得我都觉得脸上有光。
  2002年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灾袭击了新疆、内蒙自治区。这场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给当地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电视画面上,人们看到灾区积雪深达数米,房屋被压垮,牲畜被冻死,通往灾区的公路被大雪封锁,无法通行,失去家园的灾民站在雪地里,望着冻死的牲畜,一筹莫展。英姑从新闻报道里得知了相关消息后,立即召集爱心一族理事会开会,在取得镇上领导的同意后,他们联合深圳市红十字会,在沙井镇举办“雪中送情,春满人间”为灾区人民募捐的活动。共筹集了现金33万元和6个集装箱的衣物。英姑一行5人组成慰问团,带着募集来的现金和衣物,远赴内蒙慰问灾民。30万元用于建设两所“沙井爱心学校”,3万元用来资助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贫困孩子和贫而守志的灾区老师。
  10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曾柳英带领她的“爱心一族”做好事上万件,救助残疾人和贫困人士200多名,为灾区、老区、贫困地区捐款超过500万。目前,曾柳英的“爱心一族”已经由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今天5500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已经富裕起来的沙井本地人,他们加入“爱心一族”的目的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就是为了精神充实。用英姑的话说,就是做善事,因为做善事让人精神愉快和充实,还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对于已经富起来的人来说,愉快、充实、受尊敬不就是他们最需要的吗?后来在市文联的一次会议上,我把英姑的讲话给大家学着说了,大家反映热烈,都赞同英姑的说法,说目前深圳富裕起来的人越来越多,如何满足已经富裕起来的人的精神需要非常值得研究,曾柳英的“爱心一族”或许能够成为一种模式,一种已经富裕起来的人追求精神充实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既帮助了别人,也充实了自己,对构筑和谐社会有利。
  采访结束,我和英姑同桌吃饭。发现一个秘密:英姑只吃素。
  从沙井回来,我很兴奋,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老吴打电话。大约是太兴奋的缘故,竟然忘记了礼貌,没有再喊他“科长”,而是直接称“老吴”。
  我把情况说了。说得比较详细,连曾柳英在当地其实被人称为“英姑”,而不是“爱心妈妈”,以及土改那年她妈妈从地主家抱回一尊观音菩萨这样的细节都说了。
  老吴听得很认真,不时地哼一下或喔一下,像是怕我寂寞,来点小喝彩。
  我自认为自己说话比较有条理,再复杂的问题,经我的嘴巴也能说清楚,况且曾柳英的事迹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加工,有什么说什么,所以,很快就说完了。
  “完了?”老吴问。仿佛他还没有听够。
  “完了。”我说。声音不如开始说的时候有弹性,因为我没有听到实在的喝彩声。比如“辛苦了”、“谢谢”、“太好了”、“你了解得很仔细”或者“你说得很清楚”之类,相反,按照老吴的问法,好像我还有什么地方没有说到位一样。
  我立刻调整自己心理,调整的方式是往好处想,不要往坏处想,想着可能是我讲得太精彩了,所以他还没有听过瘾,想继续听,就好比一个歌唱家的演唱太精彩了,以至于演唱完了之后,观众竟然忘记鼓掌一样。
  尽管心里这么想,但是嘴巴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啊,噢,这个……我想知道曾柳英信佛信到什么程度。比如只是心里信,还是直接加入佛教协会,参加法事活动等等。”
  “这个……好像没有吧。”我回答的不是很有底气,因为我根本没有问英姑这个问题,所以不敢肯定。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