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博弈与劫材
在最后计算胜负时,围棋的一目就是一目,不论它们在棋盘的哪一个位置,其价值是相同的。但是,地缘政治的胜负统计却没有一定之规,各个位置的价值是不同的,就如房地产业评估土地价值的行话一样:“位置、位置、位置”。此外,站在不同国家的立场,会对位置的价值做出不同的判断;拥有不同的战略眼光,也会对位置价值有不同的评判。因此,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计算。在结局之前,人们往往莫衷一是。
与围棋不同的还有,只要国家还存在,地缘政治的博弈就会一直持续下去,不会有最后的胜负。一个国家不要指望在占了便宜之后可以轻易脱身。这是日本在发动对华战争之时最缺乏考虑的地方。日本只看到中国的贫弱与混乱,只看到西方大国对中国的侵略,却没有看到日本没有能力灭亡中国,世界大国也不允许日本灭亡中国。即使日本灭亡了中国,它也不可能在中国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统治。与纳粹德国滥用地缘政治理论相反,日本的决策者则完全没有地缘战略头脑。他们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不知道该到哪里结束,却又被激进分子(有一些在最高层)盲目地拖着走。因此,日本的战败是注定的。在更深远的一层,他们没有想到,如果他们的武力和残忍没有灭亡中国,那么,作为一个倚在大国边上的岛国,在中国重新崛起之后将如何面对?日本人不是游牧民族,不可能举国迁移,何况也没有地方供他们迁移。在欧洲,二战的战胜国接受了一战之后巴黎和会的教训,没有向德国等战败国提出苛刻条件,甚至还帮助它们恢复经济。这等眼光和胸怀是日本人不具备的。他们反而在历史问题上不停地刺激中国人(还有韩国人、朝鲜人)。日本的行为无疑在告诉所有人,特别是健忘的中国人:“你们忘记了战争,我们没有忘。”“你们别想抛弃这段历史。”由于这个原因,中日不能达成法德那样的和解。无论日本人是否愿意继续,中日之间都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非下不可,由不得日本人,也由不得中国人。这个棋局是日本的不和解态度制造出来的,可能还要再下几十年。两国不能开始新的棋局。这个棋局符合美国的利益,却不符合整个东亚的利益。
劫材是围棋术语,就是可以“打劫”的材料。战国时,齐国军师孙膑的“围魏救赵”是使用劫材的出色范例。孙膑攻敌之所必救。敌人必救的那个目标就是劫材。关于劫材的判断不容易做出。如果魏国的边境有足够的防守,就不存在劫材。如果魏国国都大梁能够抵御齐军的进攻,也不存在劫材。魏国没有必救的劫材,魏国占领赵国的军队就不必匆匆回撤,不会进入齐军的埋伏圈。魏军将领反而可以从长计议,算计齐国,比如挥军直指齐国国都临淄。劫材的判断需要经验。
就其成因而言,劫材有数种。有些劫材是历史上形成的;有些是本国的错误造成的;有些则是中了其他国家设下的圈套。一个劫材有可能包括两到三个成因:天然的缺陷因本国的错误而加重,又被别国特别加以扩大。比如,落后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大家都喜爱提的劫材。一国的劫材多了,就会在博弈中顾此失彼。所以,在国际竞争中应该减少自己的劫材,增加对手的劫材。唯此,才有可能增加胜算。减少劫材首先从国内做起。苏联解体就因为它的劫材太多。不仅仅是帝国在地理上的过度扩张(在东欧和阿富汗),也有经济的(援助竞赛)、军事的(军备竞赛)、意识形态的(镇压持不同政见者)、统治基础太窄(既得利益者仅限于少数权贵)。这些无一不成为对手的“劫材”。
无论如何减少劫材,被对方“打劫”都不可避免。国家之间都有劫材可打劫。因此,国家需要仔细计算各个劫材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同时确定自己的劫材中有哪些是能够在关键时刻放弃的。劫材并不是在棋局最后才发挥作用。国家间的博弈虽然有“轮”,一轮又一轮的博弈,但只要有国家存在,博弈就不会结束。无论是第几轮,国家间下的都是相同的一盘棋。它们没有重新开局的机会。所以,劫材的使用是在棋局之中,而不在之末。国家犯下的任何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在现在,或未来某个时候(也许几百年之后),结出苦果,被别的国家利用。使局面更为复杂的是,恐怖组织以及其他各种非政府组织已经加入到国家间的博弈。它们有自己不同的游戏规则,记忆力更好,也更专注于目标——打劫。总之,国家犯下的错误和罪行适用于一句民间俗语:“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