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138)

2025-10-10 评论

  英国当时的战略目标是防止沙俄海军从黑海进入地中海,为此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与俄国大打一场,击退了俄国(1855年);为了防止俄国从中东和南亚南下获得暖水港口,英俄两国在波斯明争暗斗,在阿富汗展开“大角逐”(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在1838年),这时俄国刚扩张到中亚,而英国也刚吞并旁加普、拉达克,巩固在次大陆的殖民统治;在东亚,英国与日本结盟共同对付俄国,所以日本在日俄战争(1904年)中取胜。日本与俄国(苏联)的地缘政治关系一直紧张。20世纪中,日本四次结盟(1902年英日同盟、1937年反共产国际同盟、1940年德意日三国同盟、1952年的美日同盟),目标都是针对俄国或苏联的。这是因为俄(苏)和日本互为在东亚扩张的最大竞争者,而且俄(苏)是东亚最强大的大陆国家。
  在二战之前,俄国(苏联)有很多机会参与欧洲的均势。它在欧洲有盟友,也有敌人。所以,虽然它的地理位置偏了一些,却不很孤独。在冷战期间,苏联把中东欧纳入了它的势力范围。西方承认这个势力范围,不予干涉。除了地理位置独特的西柏林之外,双方在欧洲基本上相安无事。冷战时期的阵营是固定的,而对抗是明确的。所以,那时的欧洲外交比较简单,只要站稳立场就可以了。当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投奔了西方阵营,俄国只剩下一个盟友白俄罗斯。这个时候,俄国在欧洲方向上是非常孤独的。欧洲已经团结起来,没有给它留下操纵的余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联最担心的是东西两线作战(这和德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东方是日本,在西方是德国。这一局势在苏联于诺门罕打败日本之后才改变,从此日本转向南面发展,把攻势对准国民党和在亚洲的西方殖民者。今天,俄国仍然担心受到包围。在西方是北约(美国是其最主要成员),南面是美国(占领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和伊斯兰国家,东面是日本(美国的军事盟国)和中国。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形成一个针对俄国的同盟,其中一些国家,如中国和伊朗,还和俄国保持一定程度的军事合作。但是,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对俄国产生了压力。这是因为俄国在历史上扩张太甚,树敌太多,有太多的受害者。它的边境线太长,而且在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上与所有邻国都不协调,彼此冲突不断。现在,实力对比出现了变化,俄国向内塌陷,固然要担心所有这些邻国以及美国的反扑,却找不到一个可靠的盟友,加强了它的防范心理。俄国人向来崇尚武力,经济不是他们的长项。他们能够建立一个军事帝国,却无力建设一个经济强国。因此,俄国不扩张领土就难以维持。目前看来,不能排除它继续解体的可能。实际上,俄国的势力范围一再收缩,影响力几乎被瓜分殆尽。大部分邻国可能都乐见俄国的进一步衰落,在它的衰落中有很大的利益,唯有伊朗和中国希望其衰落的速度不要太快,可以在近期内抵挡一下美国的锋芒。即,它们愿意暂时躲在俄国的背后。如果没有俄国这么一个大标靶,美国就有余力对其他一些国家更加嚣张。
  美国围堵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获得成功有一个简单的原因:这个庞大的集团几乎没有可以直达大洋的出海口,它的任何一条航道都受制于美国和它的盟友。在欧亚大陆的边缘,美国建立了几个反共条约组织(Seanto,Nato,Cento),可以有效地把苏联集团堵在大陆内部的心脏地带,从而防止共产主义在全球蔓延。因此,俄国有学者认为冷战是海权与陆权的对抗。虽然美国在朝鲜没有打赢,在越南打败了,但从保守的角度看,遏制政策是成功的。苏联留在了大陆。两大集团对抗持续到1990年代初,以苏联解体、西方阵营的胜利而告终。
  苏联入侵阿富汗,目的是企图打破边缘地带的封锁,获得暖水港湾。它最终以败退撤军而告终。这场战争不仅消耗了苏联的大量资源,而且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在2003年,美国不顾欧洲的盟国及俄国的反对,占领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继续从边缘地带向心脏地带挺进。美国现在仍在和一个衰落的俄国争夺势力范围,进一步挤压俄国的战略空间。
  高加索地区盛产石油,在地理上更接近俄国的腹地,也是北约向东发展的第一个落脚点,已经有了格鲁吉亚作为北约成员的候选国。俄国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那里,中亚五国次之。高加索地区可能是俄国的又一个阿富汗。当然,在制造损失的能力方面,高加索地区不能与阿富汗相比。但两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穆斯林、山地、独立运动、游击战,当然还有美国的支持。这里的人还有能力进入俄国发动恐怖袭击,比如在别斯兰的学校里。这是阿富汗游击队做不到的。在高加索地区,俄国的麻烦不限于车臣一地。在颜色革命之后,格鲁吉亚与俄国的矛盾激化。格鲁吉亚试图以武力解决领土问题,但挑衅失败了,俄国予以猛烈反击。这件事情说明,由外部势力操纵的“民主”可能像极权一样坏,因为当选者长期生活在国外,不对他的选民负责。他只是那些外部操纵者的利益代言人,可能还急于报答他的主人。本国选民对“民主”的过程和结果都无法控制。这种事情多发生在容易受到外部操控的小国。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