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关系史上,领土控制是大多数政治冲突的焦点。自从民族主义崛起以来,大多数血腥战争不是起源于同扩大领土有关的民族自我满足感,就是起源于因丧失“神圣”领土而产生的民族被剥夺感。可以毫不过分地说,领土要求一直是驱使民族国家采取侵略行动的主要冲突。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4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家不会消亡。国家间的冲突将以各种形式持续下去,领土冲突是其中之一。即使领土冲突不再突出,而是被伊拉克石油这样更准确的目标所掩盖,各国也会为了在冲突中夺取优势而寻求更佳的战略地位。所以,地缘政治学将继续发展。
古典地缘政治学的兴衰本书不详述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国内至少已经出过两本有关书籍。其一是国玉奇、B?П?丘德诺夫合著的《地缘政治学与世界秩序》,重庆出版社,2007年。其二是杰弗里?帕克的《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新华出版社,2003年。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有大量错误,但仍有一些参考价值。
今天,“地缘政治”已经是国际关系最常用的词之一,不仅政界人士经常使用,记者也在频繁使用。但是,与许多常用词一样,“地缘政治”的含义也是模糊的,尤其在媒体中。一般而言,“地缘政治学”是从国家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的角度对国际关系进行的研究,而“地缘政治”则是与地理相关的国际行为。在日常用词中,“地缘政治”似乎有取代“国际政治”的趋势。的确,这两个词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只是内涵的侧重有所不同,前者强调地理因素,后者突出国际关系。
国家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由它们的大小和彼此的位置决定。其实,任何物体之间的关系都与它们的空间位置有关,这条原理在几何学和物理学中同样适用。解析几何用空间位置表示数字,却不完全属于代数学或几何学。同理,不应当把地缘政治学看做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两者有很大的重叠,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地缘政治学的历史早于国际关系学,其范围经常大于国际关系学的领域。前者更多地涉及国内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地理、人口、经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
古希腊文明的核心区域濒临地中海,土地贫瘠,贸易发达。所以,古希腊人见多识广,对于地理环境的变化非常敏锐。希罗多德总是详细地描述各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即使在希腊一隅,修昔底德也看到了海权与陆权的对抗。中国文明核心区地处内陆,大片区域的环境较为单一,与外界交流较少。因此中国古人对地理因素不是那么重视。古代兵书是个例外,但其讨论范围限于小区域内的地形。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如张仪、苏秦等人)也留有对国家地理位置的分析。但不过寥寥数语,而且大多记录的可靠性较差,不足为凭。另外,史书的“地理志”也很简略,多记载户口数字,不注重地理对风俗的影响。但中国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话虽然简单,却是人人皆知,非书斋里的理论可比。更可宝贵的是,这句话把地理因素当作“天、地、人”三才之一,人的努力与天地并列,没有以偏概全,因此更为妥当,不会走向地理决定论的极端。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他夸大了人的作用,而有些轻视天、地了。
近代地理学的起源受地质研究的启发。把地理学发展为一个现代学科的是亚历山大?冯?洪堡亚历山大的哥哥威廉?冯?洪堡(1767-1835)是自由主义思想家、语言学家,还是普鲁士的外交官和大臣,建立了德国的文理中学制度,在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学术自由的大学是德国崛起的重要保证,美国向德国学习大学制度,也成为世界大国。(1769-1859)和卡尔?李特尔(1779-1859)。他们都注重地理学中人的因素。洪堡从地理学和宇宙学的研究中看到了“人类平等原则”和“个人及政治自由的原则”罗伯特?迪金森:《近代地理学创建人》,3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李特尔声称:人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近代地理学创建人》,46页……洪堡和李特尔都是德国人,同在1859年去世——查尔斯?达尔文在这一年出版了《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将深刻影响到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在洪堡和李特尔之后的地理学大家则有弗里德里希?拉策尔(1844-1904)和斐迪南?冯?李希霍芬(1833-1905)。这两位学者也都是德国人,同样有过在美洲旅行的经历。李希霍芬在同治年间(1868-1872)在中国北方考察地质,在后来的中国地质学界有很高的声望。他提出了黄土高原的风成说,还创造了“丝绸之路”这个词。此外,李希霍芬还提醒德国注意山东的煤矿和胶州湾海港。1897年,德国抢占胶州湾作为军港。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