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150)

2025-10-10 评论

  在印度文明的源流中,相当大一部分可以上溯到英国——它曾经的宗主国。英语是印度的通用语言。在这个有数十个较大语种流行的国家中,英语是上层社会必不可少的语言硬通货。印度的政治制度有很深的英国痕迹,它的外交政策也一样。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是英国与俄国“大角逐”的继续。印度继承了英国向西藏方向扩张势力范围的传统,导致了与中国的争端。现在,印度丝毫不想放弃英国原有的利益,以及英国试图得到的利益。2009年,印度高调宣布向中印边界东端增兵6万的计划,企图以武力压迫中国在边界问题上让步。
  但由于受到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的阻挡,印度很难在欧亚大陆腹地发挥作用。它的北面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山的那边是中国。在青藏铁路通车之后,山脉两边力量对比的天平倒向了中国。而在西边,从巴基斯坦开始,是伊斯兰国家的世界。这一陆地局势迫使印度“向东看”,它也只能“向东看”。
  东面的第一个国家是缅甸。在殖民时代,缅甸一度属于印度殖民地。这段历史可能给印度带来一些方便。但是,缅甸北部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印度不具备的条件。实际上,从印度的东北部各邦(在殖民时期英国人从缅甸划给印度的)开始,大陆东南亚的人种、语言、文化与中国更为接近——虽然印度古代文明(佛教与文字)一直向东传播到今天的越南南部和柬埔寨。在东南亚,虽然华人在一些国家一直遭受排斥,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有高有低,却从来都是最为富裕的族群。在大陆东南亚各国,华人和当地原住民的杂居,可以看做是华人和其他族群之间的过渡地带。在过去数百年中,华人以他们的方式改变了东南亚。随着中国日益富强,他们的存在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c?潜在的海洋大国
  由上所述可见,印度在陆地上受到很大的拘束。印度潜在的优势在海上。印度的东面有孟加拉湾,西面有阿拉伯海,这两个海域是印度洋向北的延伸。在地质上,印度是一个次大陆。在地理上,可以把印度看做是欧亚大陆向印度洋伸出的半岛。因为北方有难以逾越的山脉、沙漠和丛林,这个半岛相对孤立。马六甲海峡是东亚的海上咽喉,海峡狭窄,交通繁忙。在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国家中,印度的经济实力最强,其海空军也最强,距离海峡比较近。在英国殖民者为印度人留下的遗产中,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是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对印度的价值可能超过了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土地。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马六甲海峡时,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使没有马六甲海峡,印度也有可能依靠这两个群岛控制东亚与西亚及欧洲的海上交通。任何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都要从这两个群岛(主要是尼科巴群岛)以南通过。马六甲海峡周边至少有三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而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只为印度一国所有。即使在泰国的克拉地峡修建运河,通往东亚的航线避开了马六甲海峡,但仍避不开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而且,前往波斯湾和苏伊士运河的航线不仅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还要在很近的距离上经过印度的南端,通过它的克拉沙群岛和马尔代夫之间的八度海峡或九度海峡。所以,对于东亚国家,除非与印度保持和平,否则,即使马六甲海峡平安无事,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也不会有绝对安全。
  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与印度本土形成犄角之势,保护着印度的左翼。除了可以威胁经由马六甲海峡的航运之外,它们还能被用来控制东南亚的西侧,尤其是缅甸的海岸,和泰国、马来西亚的西海岸,充当印度“向东看”的前哨阵地。不过,无论是向东看还是向北看,印度首先看到的国家必然都是中国,然后才是本地区的其他国家。这是由中国的总体实力所决定的。同样,中国“向西看”的时候也绕不开印度。这也是由印度的总体实力决定的。
  印度基本上是一个半岛国家,有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海上大国。印度次大陆深入印度洋1500多公里。印度面对着宽阔的印度洋,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扼守在马六甲海峡的西部出口。从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运输线经过印度以南的海域。也是在这片海域,东方与西方(以及反方向)的航线与石油运输线是重叠的。在整个环印度洋地区,包括东南的澳大利亚和西南的南非这两个地区大国,没有一个国家有潜力在海洋上与印度争雄。印尼是另一个地区大国,又是一个岛国,在海洋上有很好的前景,但目前还不能成为强劲的竞争对手。现在控制印度洋的是美国海军,它在印度洋中部的迭戈加西亚岛有一个基地。在很长时期以内,印度都不会把美国当作对手。但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存在将逐渐减少,给其他国家的发展留下机会。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