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169)

2025-10-10 评论

  南海可以成为东南亚的地中海。地中海的文明进程比南海早很多,在它的周围分布着许多灿烂的古文明。相对而言,南海的文明进程比较迟缓。近代之前有一些灿烂的文明,比如以吴哥窟为首都的古王国。南海开发的滞后与中国有关。中国不是一个鼓励贸易的国家,岭南地区的开发较晚。此外还有气候的原因。南海多台风,对贸易很不利。5世纪的时候,晋朝的高僧法显去印度取经。他于399年从长安出发,在402年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进入今天的巴基斯坦,又渡过新头河(印度河)到达今天的印度。409年,法显南渡到了师子国(今斯里兰卡)。411年秋,他搭乘一条商船启程回国,船在途中遇大风,漂流了90天后抵达南海的耶婆提耶婆提(Yāva-dvīpa)是一个古国,在今天的爪哇岛上,是当时的南海交通要地,与中国和印度之间有定期商船……412年夏,法显从耶婆提出发。本来预计50天后可到达广州,但又遇到暴风雨,船在两个多月后被吹到今天的山东即墨。法显把他15年的游历记在了《佛国记》里,我们可以了解到那时的印度历史和南海航行的情况。当时,虽然海上的行进速度要快一些,但危险似乎比穿越高山沙漠还要大。在1292-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攻打爪哇(耶婆提所在的岛屿)。元军初战告捷,然后受到当地盟军的袭击,大败而归。当年元军从泉州出发,到爪哇的单向航行需要60多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从英国到广州的单程航行时间大约是4个月,往返需要8个月。对于英国人,距离和时间都不是问题,只要有利益……对比法显的记录,可以看出晋、元到爪哇的航行时间没有变化。
  南海的风暴远比地中海暴烈。在海上冒险的是商人、出家人,以及受到派遣的军人。这一点与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之后的情况没有区别。但在规模、进取心(或贪婪)和尚武精神等方面则远不如欧洲。这是在过去500年造成东西方历史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南海的风暴频繁,却没有阻挡商人的进取。日本学者三上次男研究了各国出土的中国瓷器,发现了一条新的商路,从中国到东南亚,再到印度、埃及和欧洲。中国瓷器是通过海路运出去的,沿岸都可以找到大量瓷器的碎片。三上把这条贸易通道称为“陶瓷之路”,三上说:唐朝末年,“在南海出入口的广州就居住着超过十万人的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波斯人和犹太人,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了当时海运通航的盛况。”三上次男:《陶瓷之路》,154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在宋、元,这些泛海而来的商人还聚集到泉州,那里至今仍有这些人所信奉的宗教的遗址。“陶瓷之路”在汉朝就已经开通了,时间大概比丝绸之路略晚。在比较了陶瓷之路与丝绸之路后,三上说:
  文献上的记载和考古学的资料均表明:早在公元前后开始,海上通路就被频繁地使用着,它同丝绸之路一样,早就成为重要的贸易通路了。《陶瓷之路》,154页。
  在丝绸之路因中亚的战争、国际关系恶化等原因而衰落之后,海上交通变得更为重要。马可?波罗沿着丝绸之路到中国,沿着陶瓷之路回威尼斯。他从刺桐(今福建泉州)出发,在霍尔木兹(在今伊朗)登陆。今天,在人们研究、赞叹丝绸之路的时候,却忽视了陶瓷之路。陶瓷之路是华人开拓东南亚的起点。中国过去把东南亚称为“南洋”,华人向海外的移民大多到了南洋。这些华人、华侨至今仍是当地的商业精英。他们保留了一些中国传统和习俗。华侨在南洋的经历,与希腊殖民时期希腊文化和希腊移民经过地中海迁移的情景有相似之处。
  台风现在仍在年复一年地袭击南海及沿岸地区。但卫星和巨型计算机可以提前预报台风的到来。船只也更大、更牢固了。在南海航行的风险已经大大减少。因此,南海现在有了成为另一个地中海的可能。地中海为欧亚大陆及非洲大陆包围,只有一条海峡通往大洋。南海不同,除了北部和西部是大陆之外,东部和南部都是群岛。从台湾岛开始,经菲律宾群岛到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与大陆上的马来半岛隔马六甲海峡相望。南海在东、南两个方向上的地形破碎,有无数条通道可以通往大洋。马六甲海峡是最重要的出口,但不是唯一的出口,与直布罗陀海峡的地位不同。台湾海峡是从北方进出南海的一条重要航线,但也不是唯一的通道。因此,南海的地理比地中海更开放。地中海的面积为251万平方公里,南海比它大了100万平方公里。地中海有许多大的岛屿和半岛;南海内没有半岛和岛屿,而岛礁几乎没有人烟,除了少量驻军之外。这是南海的不利之处。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这些不利是可以克服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